果不其然。 据多家公开报道,中、美、俄三方近期在各自公开场合突然宣布了相同态度:不支持日本成为拥核国家;与此同时,所谓“宁可让某国从地球上消失”的极端说法未见官方来源,属于未经证实的网络表述。 从立场说清楚,我的观点很直接:日本不应跨过核门槛。这不是情绪,而是基于现有事实和可核查的公开信息得出的结论。 具体一点,日本长期拥有分离钚库存,绝大部分存放在英国、法国等地,国内也有少量库存,每年由官方渠道公布数据;再处理与MOX燃料计划在监管框架内推进。对比德国早已停用核能并不再进行再处理,韩国则在合作安排下不具备再处理权限。这些差异让日本的“潜在能力”更受关注,这也是外界紧张的来源。 再看管控,日本是《不扩散》框架下的非拥核成员,接受国际机构的核材料核算与现场核查。这一套程序并不轻松,日本如果想把民用材料挪到军用,轨迹很难隐藏。对照朝鲜的路径,绕过核查体系的做法引发了持续对立,这也是东亚长期不稳定的根源之一。回到主题,日本守住核查与透明,就是压住风险的关键。 说到美方角色,公开信息显示,美日之间有核能合作安排,允许在严格监管下进行再处理与燃料制造,这在技术上支撑了日本的燃料循环,但也带来了分离钚长期累积的现实。与其把这解读成默许拥核,不如正视一件事:能源路线上给了空间,安全敏感度也随之提高。类似安排在欧洲不罕见,但放在东亚就更敏感。 区域反应也不能忽视。韩国媒体与学界近年不时讨论“自研核”的话题,民调里相关支持度并非零;朝鲜的核与导弹活动更是常态化。如果日本跨线,周边的连锁反应会更复杂。对比南亚的情况,核对抗一旦形成相互牵引,就很难降温,这才是各方一致反对日本拥核的根本原因。 从日本国内说起,岸田文雄多次公开重申“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的原则,日本也在和平宪法与安全框架下运作。这套自我约束与外部核查形成双保险。对照一些网络传言里的激烈语句,与现有官方立场并不吻合,读信息要回到可核查的来源。 中方公开支持防扩散与区域稳定,俄方在多边场合同样强调守住红线,美方对盟友提供防护的同时,也在文件中写明防扩散目标。这三方在很多议题上有分歧,但在日本不能拥核这条线上出现共识,并不意外,因为一旦跨线,风险会迅速外溢,成本由所有邻边承担。 技术维度再落一点:再处理、分离钚、燃料制造都处在核查链上,接口众多、记录具体;民用设施转军用不是按下开关那么简单。正是这些可验证的节点,让“不跨线”成为可操作的底线,而不是停留在口号。 风险评估要回到结论:不让日本拥核,是压住地区连锁反应的最低成本方案;继续透明、继续核查、继续把材料用在电力与民用,是对各方都可接受的路径。 至于“强硬表述”的网络版本,缺少权威来源,不应作为判断依据。把讨论拉回公开数据与真实制度安排,更能看清利害。 归根到底,守住不扩散的线,东亚就少一层新的不稳定源。把话说在前面,是提醒,也是约束。用得上的材料留在电厂,用不上的猜疑止于事实,这才是对大家都有利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