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这波“酸评”真是让人开眼,把中国稀土崛起说成“靠干脏活累活”,这话术玩得也太溜了! 德国《世界报》一篇标题为“天才却残酷,中国是如何变得如此强大的”文章,看得我真是醉了。 里面说“要不是中国把所有脏活累活全干了,欧洲今天也不会这么惨”,合着欧洲的被动,倒成了中国的“错”? 我就纳闷了,这世上哪有强迫别人放弃未来的道理,明明是西方自己主动选的路。 稀土这玩意儿可是“工业维生素”,电动车、芯片、战斗机都离不了它,重要性不用多说。 现在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中国手里,这局面咋来的? 说白了,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代,西方为了赚快钱,主动把高污染、高能耗的提炼环节外包给中国。 他们嫌这活儿又脏又费钱,转头就关了自家矿山,让冶炼技术慢慢流失,一门心思搞高利润产业。 为了挤进中国市场,西方企业还主动搞“技术换资源”,通过合资把提炼技术转让给中方。 现在倒好,享受完中国廉价稀土带来的科技红利,反过来指责中国“垄断”,这吃相也太难看了吧? 德媒把稀土提炼说成“脏活累活”,纯属典型的话语陷阱。 说实话,这行当根本不是靠“能忍脏、不怕累”,而是实打实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能有今天的主导地位,是数十年技术积累、规模化产业链布局的结果,跟国家战略眼光分不开。 咱们在稀土永磁材料提纯、石墨深加工这些关键环节,早就建起了全球领先的专利壁垒。 而且现在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冶炼,环保标准一点不低,哪儿像西方说的那样“牺牲环境”? 六大稀土集团整合后,形成了“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的双巨头格局,从矿山到材料的供应链全打通了。 全球34%的稀土储量在中国,98%的国内开采配额被掌控,这实力可不是靠“傻干”来的。 德媒的文章里,其实藏着欧洲精英的认知失调,特别有意思。 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战略成功,却又放不下意识形态的架子,总想找点理由维系道德优越感。 一边呼吁德国向中国学习,推动战略性再工业化,一边又把中国成功归因于“国家干预、低环保标准”。 这种前后矛盾的逻辑打架,说白了就是心态崩了,焦虑的不光是稀土依赖,更是战略自主性没了。 他们口中的中国“残酷”,说是过剩产能冲击全球市场,这纯属颠倒黑白。 真正的残酷是世界规则在重塑,西方玩惯了的全球化分工,现在玩不过中国了。 以前他们靠自由市场逻辑赚得盆满钵满,导致产业空心化怪谁? 中国用同样的规则在产业链上游站稳脚跟,他们就喊“不公平”,这不是输不起嘛。 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偶然,是国家意志和市场规律结合的必然结果。 谁愿意为长远投资,谁就能掌握未来,这个朴素的道理,西方到现在还没整明白。 欧洲今天的被动,跟中国没关系,是他们自己一次次在短期利益和长期战略之间选了前者。 德媒能说“向中国学习”,算是进了一小步,但要是总放不下“教师爷”身段,看不清竞争本质。 再多的反思也没用,到头来还是一场焦虑循环,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这世上没有白来的优势,中国靠的是远见、坚持和硬实力,不是什么“脏活累活”,这点可得拎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