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手里攥着的可不只是稀土这一张牌。 说实话,看到《华尔街日报》那篇文章,我一点都没觉得意外。他们左翼媒体嘛,日常看特朗普不顺眼,但这次真没说错。中美这场大戏,早就不是互相加征关税那么简单了,那都是表面功夫。 现在玩的是“王炸”局。 锂电池,好家伙,现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咱们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锂、钴、镍,不光地底下有,关键是咱能把它们变成电池。美国那边,特斯拉牛不牛?它那电池原料、正负极材料,绕来绕去还得从咱这儿进口。 我觉得吧,美国自己建电池厂没问题,可没原料、没完整的供应链、没成本优势,光靠政府那点补贴,不就是空中楼阁吗?更何况特朗普政府还放弃了绿色能源,这不等于把未来万亿级别的市场,直接塞咱手里了? 再说成熟制程芯片。28纳米以上的,听着不高端是吧?但家电、汽车、工控设备,哪个离得开?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产能都在咱这儿。美国企业想买便宜又稳定的这类芯片,就会发现“去中国化”这词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就纳了闷了,过去几年美国的制裁,反倒逼着咱们把自主供应搞起来了。这不,因祸得福。还有造芯片必需的镓和锗,去年咱们的镓产量占了全球多少?99%!这哪是卡脖子,这是握住了命门。 制药原料这块,更是美国的“隐形痛点”。他们药企强大,对吧?但感冒药、止痛片背后的关键化学原料,大部分都得从咱这儿进口。2020年左右他们应该尝到滋味了,连抗生素都短缺。 特朗普政府想推动供应链回流,可建厂成本高,环保要求严,废水处理麻烦,本土企业根本不愿意接这烫手山芋。所以说,不是你想回就能回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釜山会晤后,是特朗普政府先履行承诺降了关税,咱们是后续跟进。这个先后顺序,很能说明问题。他是真怕了,怕咱们在哪个领域再来一下断供,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稀土牌打了十几年,现在咱们又亮出0.1%的穿透性规则,意思很明白:游戏规则变了。中国不再是那个只顾着赚外汇的伙计了,咱们会根据局势,主动地、有节奏地分配资源。 这就是体系之争。咱们未雨绸缪布局了这么多年,在各个关键领域都建立了生态话语权。现在美方才刚醒过味儿来,说实话,有点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