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

轩叔观察 2025-11-06 16:37:50

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艰难度日,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让他得到了去厦门大学工作的机会。[给你小心心] 寒冬的北京街头,一个年轻人蜷缩在租书摊后,他刚从北京四中被辞退,原因是说话含糊不清,实在站不稳讲台。 回到福州老家后,为了糊口,他推着小车穿街走巷,靠出租小人书维持生计,孩子们花两分钱租一本书,他一天最多只能挣几角钱。 这位沉默的摊主就是陈景润,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他就因沉迷数学而闻名,戴着断腿眼镜,总是一个人埋头在草稿纸堆里。 可惜这份专注在讲台上成了短板,他的课学生听不懂,家长常投诉,最终学校只能请他离开。 1955年,陈景润的哥哥偶遇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说起弟弟的窘境,王校长对这个特殊学生记忆犹新,当即表态:“陈景润钻研能力强,只是表达能力弱,我们不能让这样的人才流落街头。” 经过王亚南与校党委书记的特别商议,厦大向陈景润发出了调函,当通知送到书摊前时,这个几乎放弃学术梦想的年轻人双手颤抖。 他收拾起全部家当—,几箱书和一堆演算纸,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回到熟悉的校园,陈景润被安排在数学资料室。 这里成了他的乐园,每天整理书籍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最新数学文献,在李文清教授指点下,他开始系统研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 不到一年时间,陈景润就发现了华罗庚著作中可改进之处,他完成的《他利问题》论文在1956年全国数学报告会上引起轰动,连华罗庚本人都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刮目相看。 1957年,经华罗庚亲自推荐,陈景润走进中科院数学所,在这里,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不需要站在讲台上,只需要面对成堆的稿纸。 同事们常见他通宵达旦地演算,馒头就着白开水就是一餐。 1966年,数学所传出惊人消息: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突破,但由于当时特殊时期,详细证明直到1973年才正式发表。 这篇论文立即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至今仍是该领域最高成就。 从街头书摊到数学巅峰,陈景润走过的路令人深思,当年那个被认定“不会教书”的人,却在书斋里改写了数学史。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所在,重要的是找到能让这份天赋绽放的土壤。 陈景润的故事真的太励志了,网友们看完表达了最大的感受。 “看完真心佩服王亚南校长的眼光,那个年代,能因为一个学生‘有潜力’就破例把他从书摊捞回大学,真的太不容易了。” “作为老师,我对陈景润的遭遇深有共鸣,有些人天生就是钻研型人才,不适合站讲台,但不代表他没价值。” “最感动的是陈景润在书摊边还坚持算题的样子吗,人生低谷时还能守住热爱,这才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现在很多人遇到点挫折就躺平,真该学学这种精神。” “作为福州人,第一次知道陈景润还在我们这摆过书摊,其实他家庭条件不好,当年要是自暴自弃,可能就真的消失在街头了,所以机会真的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哪怕准备的方式看起来很‘怪’。” “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表达,但社会需要给沉默的天才一点空间,我儿子数学很好但不爱说话,我希望他以后也能遇到他的‘王亚南’。”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个像陈景润这样“不善表达但极度专注”的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