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中国想解决与美国的科技差距,问题要复杂得多,投入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且完全没有把握。这种趋势的变化,才是中国需要竭尽全力解决的问题。” 华盛顿这些年不光自己收紧出口管制,还把日本、荷兰、韩国这些关键玩家拉进同一个阵营,目标直指半导体设备维护、化学材料供应甚至AI模型权重扩散。 他们不是没能力,而是要确保每一条潜在漏洞都焊死,盟友体系一旦跑顺,供应链“去中国化”就从纸面政策变成落地执行,时间一拉长,中国企业想绕道采购高端光刻机或射频电源的窗口会越关越小。 这种联合围堵的效率,靠的就是现成的规则共识和互信机制,成本主要落在外交协调上,而不是从零研发。 反观中国这边,追赶的复杂性远不止钱多钱少,核心问题在于创新链条的完整闭环还没完全跑通。 基础研究经费虽然年年攀升,原创成果也频频刷屏,但从实验室到量产线的转化效率,常常被体制壁垒、人才流动不畅和市场信号失真拖后腿。 外部封锁把“卡脖子”清单越拉越长,从高端芯片到工业软件,再到精密仪器,哪个不是牵一发动全身?投入再多,如果关键节点仍靠进口,等于在沙滩上建高楼,风一吹就晃。 很多人以为砸钱就能换技术,其实忽略了生态培育的隐形成本——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首席科学家,可能比建十条产线还难。 有人会问,中国不是已经在电池、无人机、5G基站这些赛道遥遥领先吗?没错,这些领域的确握有话语权,全球市场份额摆在那儿。 电池产业链的优势,很大程度建立在资源禀赋和规模效应上,一旦上游锂钴精炼或设备维护被掐住,生产节奏照样乱套。 无人机市场虽被本土品牌霸占,可核心传感器、光电吊舱的某些元器件,仍得看海外供应商脸色。 5G基站铺得再多,底层芯片架构如果跟不上下一代迭代,优势也会迅速摊薄,这些“显性领先”更多是应用层面的规模胜利,离“隐性主导”还有一段距离。 美国那边,私营巨头敢把90%的研发预算押注十年后的颠覆技术,失败了就再来,因为资本市场给得起试错空间,中国企业虽然后来居上,却往往被短期业绩指标捆住手脚,研发方向容易向“快钱”倾斜。 结果就是,论文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真正能重塑行业规则的平台级突破却屈指可数。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激励机制和风险偏好问题,解决它,光靠政府引导远远不够,得让市场真正成为创新的裁判,而不是行政命令的传声筒。 过去几十年,我们习惯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梯次爬升,这在消费电子时代行得通,如今却撞上天花板。 前沿技术已进入“无人区”,没有现成模板可抄,只能自己趟雷,核聚变、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这些赛道,美国靠国立实验室和高校联盟打前站,企业跟进商业化;中国虽然也在砸重金,但跨机构协作仍显松散,成果转化常常卡在“最后一公里”。 想破局,就得把产学研的利益链条拧成一股绳,让科学家敢为未知买单,让企业家敢为未来下注。 最该警惕的是一种“数字幻觉”,研发投入强度超欧盟、专利申请量连年第一,这些指标亮眼,却容易掩盖结构性短板。 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能不能在被封锁的领域实现从0到1,再从1到100的全链条替代。 射频电源系统国产化率还不到两成,印刷OLED虽有突破但离规模量产仍需时日,这些“暗礁”不除,表面风光随时可能翻船。 反过来,外部打压也倒逼我们正视问题,北斗系统从受制于人到全球组网,不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关键在于,把危机感转化为系统性改革,而不是零敲碎打的救火。 你们更看好哪一边的长期潜力?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