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国人所料,中方刚把1200万吨美国大豆的订单递过去,美国就立马翻脸,通告全球要继续针对中国的301调查。 这场从合作到反目的戏码,让人不仅感叹,大豆订单才公布,美国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以调查回应。 这种“拿了好处再施压”的姿态,着实令人质疑其外交模式。 要知道,中美贸易关系虽陷波折,但大豆贸易曾多次充当缓和紧张局势的桥梁。 美方先一手收订单,以期挽回国内农业局面的严重亏损,转头又高调宣布301调查,似乎每一个步骤都反映了背后一套有条不紊的算计。 这1200万吨的订单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要知道此前由于贸易限制措施,中国暂停进口美国大豆造成了直接冲击,导致美国大豆的库存不断累积,大量豆农叫苦不迭,农业补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 中粮集团一宣布恢复采购,爱荷华州的农场主们几乎是迫不及待开始准备,他们换好了联合收割机的零件,铁路运输公司也忙着加设专列。 可以说,1200万吨的大豆订单,让美国农业看到了喘息的希望。 令人愤慨的是,订单墨迹未干,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就拿着《1974年贸易法》里的301条款高调宣布调查,矛头直指中方履行“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相关问题,再次祭出“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老生常谈的理由,甚至连去年年底针对中国海事与物流行业的议题都被一并装进调查的范畴。 这波骚操作堪称“戏精演技”,算计利益的水准隔着大洋都能闻到一股浓烈的商业气息。 不仅如此,宣布调查的时间节点精准卡到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前。 10月29日中方公布大豆采购计划,不到48小时后,美方就拿出调查公告,意图显然是将订单当作筹码,端出强硬姿态施压,希望换取在更多领域的让步。 不言而喻,这种手段早有预谋,10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已启动手续,一旦大豆订单落地便迅速官宣,甚至连收集公众意见与未来的为期数周的听证活动都提前排定,计划缜密又充斥算计。 试图通过不断施压来维系贸易主导地位,已经成为美方显而易见的策略。 这种行为的短视让美国显得近乎吃相难看,并且忽视了自身产业的困境。 中国是美国大豆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在过去一年内,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掉了60%,直接造成农产品出口下滑640亿美元,豆农每英亩亏损超200美元。 中方宣布恢复采购无异于变相拯救,但美国在农业受惠后仍然一意孤行,更大的讽刺是,贸易代表的打压措施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国内产业的问题。 不仅如此,美国对中国船舶的调查与收费计划早已引发国内外反应,比如对万吨级货轮停靠加收高额服务费,单次可高达几十万美元。 这一政策的实施再度让美国部分港口陷入尴尬境地,严重影响了自身物流行业,连国际大牌马士基的CEO都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会导致港口业务流失,并推高美国通胀。 毋庸置疑,美方的算盘收获的不仅是中国的反制,还有自身经济领域的进一步暴露。 只不过,美国贸易代表始终在选择忽略问题的另一面。 回顾曾经,中美贸易摩擦中“翻脸如翻书”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比如2025年4月,美方针对中国海事领域祭出301条款调查,并宣称即将对相关港口服务收费,在遭到中方反制后才被迫叫停相关措施。 这次再次处心积虑采取类似手段,却忘了中方早就做好应对风险准备。 稀土领域便是反制的一张王牌,毕竟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让美方始终难以忽视。 中国不仅不再是任人摆布的软柿子,还能通过市场调整与生产布局将风险转嫁,比如减少运输于美国航线,转向亚洲与拉美市场,更积极布局替代手段。 这次事件无疑是对美政府的一次再提醒,如果将单边强压和矛盾制造作为策略工具,浪费的不仅是中国市场提供的机会,还有国内农业、零售商,普通消费者因无形成本增加所承受的苦果。 最后引发人深思的是,美国这样的“双面策略”真的能维持何种持续? 不论是因大豆订单背靠中国消费市场得以喘息的农业,还是被打压手段波及的自身物流,种种现象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剑指中国,却削弱本国经济;施压背后,吃亏的终究是自己。 而在这场博弈中,中方反制牌尚多,每一张都暗藏强硬回应,或许该结束这样非理性的贸易霸权式操作。 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怎样的双标逻辑促使他们一边拿好处,一边挥大棒? 联系实际,你认为这种做法最终会损害谁的利益? 或许,这正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 信源:[新闻直播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对华造船等行业301调查限制措施落地答记者问-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