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这袋小米来自太行山的老乡,可能装着李爷爷家的谷子,也可能是王奶奶家的……”11月8日,河南姑娘李福贵在直播间里举着小米袋,声音带着点哽咽。话音刚落,屏幕上“已售罄”的提示就跳了出来——3.4万袋2.5公斤装的小米,10分钟内被抢空。这场直播的火爆程度,连李福贵自己都没想到:“开播5分钟就涌进来10万人,点赞破千万,我手都在抖。” 这场直播的起点,其实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询问。李福贵平时常往太行山区的村子里跑,帮村民卖点山货。有次摆摊时,一位大爷搓着谷子问她:“福贵,你收不收谷子?”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她心里。她发现,这里的谷子多是零散种植,收割后要么堆在家里,要么被低价收走。更让她揪心的是,有次她按市场价收购,大爷却摆手:“你给的价格比去年高,但村里人少,卖不上量,还是难。” 于是,李福贵做了个决定:自己收谷子,帮村民加工成小米卖出去。她跑遍河北邢台、山西长治的几十个村子,一户户谈价格。有村民说她“给太高了,别家才收两块多”,她摇头:“您这谷子是山坡上种的,没打农药,味道香,值这个价。”最终,她以4.8-5元/斤的价格收了谷子,加工成2.5公斤装的小米,定价37.8元——算下来每斤7.56元,刚好卡在市场零售价的中间。 可这个价格,却引来了质疑。有人翻出网上三四元一斤的小米,说她“哄抬物价”。直播时,李福贵红着眼眶算账:“37.8元是成本价,没算加工费、快递费,我连包装袋的钱都没加。”她指着小米袋上的字:“这袋里可能有张大爷家的,有王奶奶家的,每一粒都是他们弯着腰晒出来的。我多给点钱,他们就能多买件棉袄,多给孩子交点学费。” 其实,李福贵的“算计”里藏着更深的打算。直播前30分钟,她临时加了辣条、抽纸、羽绒服等十几种生活用品。有人问她:“好好的助农,怎么卖起杂货了?”她笑了:“卖小米是帮现在,卖这些是攒底气。等我能多赚点,就能跟村民说‘你们的谷子,我全收’。” 这场直播,像面镜子,照出了两种声音。有人夸她“实在”,说“这价格比超市还便宜”;也有人酸她“变味了,开始赚钱了”。但更多人看到的是,一个姑娘蹲在谷堆前,和村民讨价还价的样子;是直播间里,她举着小米袋,说“这可能是李爷爷家的”时,眼里的真诚。 说到底,大家买的不只是一袋小米,而是一份“被看见”的温暖。太行山的老乡们,终于不用蹲在村口等收粮车;屏幕前的我们,也终于能通过一袋米,和远方的土地产生联结。 所以,下次看到“助农直播”,别急着质疑价格。问问自己:这袋米里,有没有装着某个老人的期待?有没有让一片土地,多了一点希望?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愿意为这样的“温暖”买单吗? (案例来源:大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