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谁能想到当年在深圳龙华厂区摔诺基亚喊“经得住摔打”的郭台铭,如今要面对大陆工厂的冷清场面。 曾经,这里一天造几十万部iPhone、贡献全球七成产能的“iPhone城”,现在连招工旺季都只靠临时工撑场面,正式工数量一减再减,机器换成人变成了无奈的选择。 以前招工旺季,龙华厂区门口排满了找活儿的年轻人,中介手里的登记表都能堆成山,正式工名额抢都抢不到,那时候谁要是能进富士康当正式工,回老家都觉得有面子。 可现在呢?就算到了往年最忙的 iPhone 备货季,招募中心也见不到几个人,只能靠临时工撑场面。 以前一个车间光正式工就有两千多,现在能剩下五百就不错了,大部分岗位都是临时工在顶,时薪给 25 到 28 块,还允许日借支,就是怕没人来。 更让人唏嘘的是,厂区还频繁开残障人士专场招聘会,从 4 月到 10 月半年多时间就办了 6 场,招的都是听力、语言有障碍的工人,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那时候厂里挑工人都得挑身强力壮、手脚麻利的,现在真是没办法了。 这一切变化来得太快,根子其实早就埋下了,郭台铭太依赖苹果这棵大树,却没料到大树会把枝丫挪走。 以前富士康靠苹果吃饭吃得太香,全球七成的 iPhone 产能都攥在手里,可从 2024 年开始,苹果一下子就把 27% 的 iPhone 订单转给了别人,其中不少都给了立讯精密。 更打脸的是,2025 年 iPhone 16 Pro Max 的首发权居然被立讯抢走了,这可是十六年来头一回。 谁能想到,抢郭台铭生意的居然是当年从富士康走出去的女工王来春,她在富士康干了十几年,从流水线工人做到管理千人的干部,后来自己创业办了立讯精密。 刚开始立讯只能接富士康不要的小单子,可人家踏实肯干,50 多岁还亲赴一线跟工人研究技术,苹果要造 AirPods 的时候,富士康满足不了要求,立讯却能高精度、高产量地交付,慢慢就把苹果的心拉过去了。 现在立讯的模具自主率都到 91% 了,利润率比富士康还高 7 个百分点,订单自然越来越多,富士康的单子就越来越少,工厂能不冷清吗? 郭台铭自己的决策也把路走窄了。以前大陆给了富士康多少好处啊,地方政府争相送地减税,让它一路顺风顺水,那时候富士康在大陆的营收占比高达七成五,简直是半壁江山。 可郭台铭偏偏要折腾海外扩张,2017 年跑去美国威斯康星州砸 100 亿美元建厂,说要创造 1.3 万个岗位,结果六年过去只招了 1300 人,几栋楼房孤零零立着,成了笑话。 后来又跑去印度建厂,想复制郑州的奇迹,可印度工人效率低,良品率还不到 40%,雨季一停电主板就大批报废,工人还老罢工,订单最后还是得转回大陆,但这一折腾,钱花了不少,信誉也没了。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他还放话说 “大陆离不开富士康”,结果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一来,他立马裁了 34 万大陆员工,还撕毁和华为的合同,转头去 “跪舔” 美国,这下可把人心伤透了。 等他在海外碰得头破血流想回头,发现大陆早就不是以前的样子了,政策开始往自动化、新能源这些高端领域倾斜,富士康以前的优待没了,贷款审批都难了。 以前富士康总说要搞 “机器换人”,2016 年昆山工厂一下子就把 11 万工人减到 5 万,换掉了 6 万人。可现在倒好,机器换成人成了无奈的选择。 为啥?订单少了啊!郑州那个 “iPhone 城” 最明显,巅峰时期几十万工人三班倒,现在员工数量缩水到高峰期的六成,产量只剩三成。 机器开着就得耗电维护,订单不够的时候,开机器还不如找临时工划算,临时工干几天没活了就让走,不用给社保,成本低多了。 更要命的是,富士康的转型根本没跟上。眼看着比亚迪一年砸 300 亿搞研发,立讯精密都开始跟奇瑞合作造汽车了,富士康才慢悠悠地投 10 亿建研发中心,布局电动车、储能这些领域,可这点投入连比亚迪的零头都不够。 现在富士康在大陆的营收占比已经跌到不到三成了,AI 服务器业务占比还不到 5%,根本撑不起来。 郭台铭当年喊的 “经得住摔打”,现在看来就是句空话,他只想着靠规模和廉价劳动力吃饭,却没看清时代变了,大陆制造业早就不稀罕代工了,得有真技术才行。 想想真是让人唏嘘,当年那个摔手机的豪迈老板,如今要面对空荡荡的厂房;以前灯火通明的 “iPhone 城”,现在只剩临时工和冷清的生产线。 富士康的崩塌看着突然,其实都是郭台铭自己一步步造成的,太依赖苹果、战略糊涂、还伤了大陆的心,这样的帝国,说没就没,一点都不意外。这哪儿是经不住摔打啊,是自己把自己绊倒了,再也爬不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