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

韫晓生 2025-11-10 10:54:30

[太阳]“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美国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怎样了?   (信息来源:中国科协之声——他不顾美国反对,获得诺奖时坚持使用中文演讲,为家乡科技馆深夜拨通国际空间站电话)   丁肇中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领奖台后,开口用清晰有力的中文演讲,原本热闹的大厅瞬间安静下来,这可是诺贝尔奖设立75年以来,中文首次出现在这个全球瞩目的荣誉舞台上。   没人能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语言选择背后,藏着一场和美国当局的激烈较量,更满含着一位华裔科学家对祖国沉甸甸的眷恋。   丁肇中的科学之路,是从一段动荡却充满韧性的早年时光开始的。   1936 年,他因为早产意外降生在美国密歇根州,才两个月大就跟着父母回到了中国。那时正赶上战乱,他的童年几乎都在四处奔波中度过,上学的事也没个准,主要靠父母在家教他。   母亲王隽英常跟他说“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这句话悄悄在他心里扎根,后来到台湾,他凭着理科上的天赋,高中毕业时理科成绩几乎全是满分,顺理成章被保送到台南工学院。   1956 年,他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远赴美国,进入密西根大学学习。一开始学的是机械工程,可接触到物理后,他一下子就迷上了这门探索世界本质的学科,干脆转去了物理系。   之后的日子里,他一头扎进书本和实验室,只用七年就从学士读到了博士,1962 年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时,才 26 岁,妥妥的 “青年才俊”。   1974 年,丁肇中迎来了科研生涯里最耀眼的时刻。当时他一门心思要搞个“非主流”实验,想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加速器里寻找新粒子。   身边不少同行都觉得这事不靠谱,资源也紧张,但他没打退堂鼓,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 11 月,他们还真找到了一种新粒子,后来被命名为J粒子。   这个发现一下子就震动了科学界,直接证明了夸克模型不是纸上谈兵,被称作 “粒子物理的十一月革命”,也为他赢得了 197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坚持的肯定,更给了他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声音的机会。   当他告诉瑞典皇家科学院自己要用法语和中文演讲时,主办方犯了嘀咕,美国驻瑞典大使更是直接出来反对,理由是 “你是美国国籍,现在中美还没建交,不能用中文”。   面对这样的压力,丁肇中丝毫没让步,坚持要让中文出现在诺奖舞台上。   到了颁奖典礼那天,丁肇中的中文演讲掷地有声。他说希望更多中国人能听懂自己的话,还提到中国几千年来为世界做了不少贡献,未来一定能成为科学大国。   这番话不仅打破了国际顶级舞台上语言的 “潜规则”,更让全世界看到了华人的文化底气。   1995 年,他牵头搞起了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目标很大 —— 要去太空中找暗物质和反物质。这个项目一下吸引全球16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中国团队在里面发挥了大作用。   截至 2025 年,AMS-02 在国际空间站已经工作 14 年了,收集了超过 2200 亿条宇宙线数据,不仅找到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关键证据,还第一次捕捉到了反氦核的候选信号。   如今丁肇中快 90 岁了,可依旧没闲着,还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的第一线,一心想推动中外科学交流,帮年轻人成长。   2025 年 7 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他获得了 “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领奖时,他回忆起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经历,给年轻学者们指了指方向。   从战乱中跟着父母颠沛流离的孩子,到如今引领全球基础物理研究的 “大佬”,丁肇中一辈子都在践行着 “爱祖国、爱科学” 的承诺。   诺奖舞台上的中文演讲,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象征。而现在的丁肇中,对科学的热爱一点没减,对祖国的牵挂也从没断过。   他负责的AMS项目还在太空里探索未知,培养的中国科研人才也成了各领域骨干。这位心里始终装着中国的科学大家,用一辈子告诉我们:科学舞台是全世界的,但科学家心里有祖国。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