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沈伯洋之后,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建议立即对赖清德立案侦查!并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儆效尤! 2025年11月,一则消息在舆论场掀起波澜——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公开建议,立即对赖清德启动刑事侦查程序并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一提议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赖清德长期顽固的“台独”行径,以及大陆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司法能力。 赖清德的“台独”嘴脸早已昭然若揭。早在2017年9月,他刚就任台行政机构负责人,就在台立法机构公然宣称自己是“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工作者”,自诩“务实的‘台独主义者’”。 此后,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确实是‘台独工作者’”,即便在选举期间试图淡化立场,过往言论也成了无法抹去的“台独”自白。 上台后,赖清德变本加厉,将“台独”言论转化为实质分裂行径。在所谓“双十”讲话及就职讲话中,他公然歪曲《开罗宣言》、联大第2758号决议等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宣扬“两岸互不隶属”的“两国论”,虚构“台湾主权”。 不仅如此,他还大肆煽动“反中抗中”情绪,与“心战大队”等谋“独”势力呼应,散播分裂思想,把台湾民众绑上“台独”战车。 在行动上,赖清德推进“以武谋独”的步伐从未停歇。他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3%以上,甚至计划2030年前达到5%,妄图以武力对抗统一。同时,他频繁勾连外部势力,甘当反华棋子,企图借助外力分裂国家。 2025年,他抛出所谓“17项策略”,严查岛内民众申领大陆户籍,一旦查证台湾民众持有大陆身份证,就注销其台湾身份,并取消健保、身份证与“护照”等。这一系列举措,严重破坏台湾家庭正常生活,制造社会不安,其“台独”本质暴露无遗。 面对赖清德的种种恶行,大陆的法律武器早已准备就绪。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新修订的司法解释明确,对分裂国家罪的管辖权延伸至“在台湾地区担任公职的人员”,且不受地域限制。 陈中华团队运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将赖清德在社交媒体、公开演讲中的“台独”言论进行时间戳认证。这种电子证据在2023年厦门法院审理类似案件时已被采信,开创了涉台案件数字取证先例。 2024年《跨境电子证据认定规则》实施后,两岸虽未建立司法协助渠道,但通过第三方公证机构已可实现证据互认。 大陆的司法实践也展现出强大能力。2024年以来,大陆法院受理的涉台案件中,适用《反分裂国家法》的比例从5%升至18%。 东部战区军事法院2025年8月披露,已组建专门合议庭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件,配备具备台湾地区法律知识的审判员。这种专业化的司法准备,让法律手段不再是象征性表态。 在国际层面,大陆同样占据法理高地。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24年报告明确承认“一国政府有权对分裂势力行使域外管辖权”,该报告援引2010年国际法院科索沃案咨询意见,强调“维护领土完整优于自决权”。 荷兰海牙地方法院2023年审理分裂主义案件时,采纳“普遍管辖权”原则,认定危害领土完整罪可跨国追诉。这些司法先例,为追究“台独”分子刑事责任开辟了路径。 经济层面,大陆也亮出利剑。2024年修订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将“支持分裂势力”列为制裁事由。这意味着任何为赖清德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都可能面临大陆市场准入限制。 2025年7月,美国务院法律顾问办公室出具意见,认为“不支持台独”包括不提供法律庇护,中美2024年续签的《刑事司法协助协定》虽不直接适用于台湾,但美方承诺不成为“逃犯避风港”。这让赖清德等人失去所谓“保护伞”。 从沈伯洋到赖清德,大陆法律追责呈现递进态势。这种“抓典型”策略,既避免扩大化打击,又形成足够威慑。如今,大陆检察机关正在建立“台独”分子犯罪档案库,实现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双重记录。 当陈中华提出立案建议时,背后是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日益强大的司法能力。 大陆用法律武器维护统一,彰显大国风范。这不是情绪宣泄,而是理性选择;不是对抗升级,而是规则竞争。当“台独”分子在全世界面临法律风险时,分裂主义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历史将证明,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武力威慑,而是靠制度自信。 对于陈中华的这一建议,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