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这八年来,国际奥委会特别郁闷,基本上处于憋屈沉默的状态。由于法国,美国连续举办,他们不敢指导个干涉参与,一点存在感都没有。而印度巴西这样的国家,他们也不敢放给他们承办。 从雅典卫城的圣火点燃,到鸟巢上空的烟花绽放,奥运会曾是全球最具凝聚力的文化符号,但过去八年,这座承载着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殿堂,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国际奥委会一边面对发达国家的自主宣言,一边应对新兴市场的能力焦虑,昔日说一不二的赛事掌控者,如今在平衡与突围中艰难前行,曾几何时,国际奥委会的一纸新规足以让主办国闻风而动,但现在,发达国家办赛早已进入我的奥运我做主的时代。 巴黎2024奥运会筹备过程中,法国组委会直接跳过奥委会建议清单,将塞纳河公开水域赛事列为核心项目,即便奥委会担忧安全风险,最终也只能妥协。 洛杉矶2028奥运更是干脆采用现有场馆为主的模式,拒绝为迎合奥委会标准新建场馆,省下的资金全部投入赛事体验升级,这种自治背后,是发达国家对办赛逻辑的重新定义。 他们不再将奥运会视为必须服从的国际任务,而是当作展现本土文化与治理能力的平台,国际奥委会的角色,从决策者沦为辅助者,仅负责赛事规则审核、裁判选派等基础工作。 这种权力让渡,直接导致奥委会在核心事务上的话语权持续弱化,与发达国家的自主任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市场办赛的步步惊心。 2016年里约奥运会留下的烂摊子至今未散,耗资14亿美元的奥林匹克公园沦为废墟,奥运村公寓闲置多年,政府为偿债紧缩公共开支,当地民众怨声载道,这场赛事让国际奥委会意识到,新兴市场办赛的风险远超出预期。 印度申办2036奥运会的历程,更凸显了这种困境,作为人口大国,印度拥有庞大的体育市场,但奥委会的考察报告却直指硬伤,反兴奋剂体系不完善、大型赛事治理经验匮乏、资金保障机制不透明。 国际奥委会多次发出警告,要求印度整改,但复杂的国内治理环境让改革举步维艰,申办工作最终陷入停滞,新兴市场渴望通过奥运提升国际地位,却往往受限于经济实力、治理能力等短板,而国际奥委会既想拓展奥运版图,又怕陷入烂尾争议,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就在国际奥委会的掌控力持续下滑之际,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了意外的高光时刻,从赛事筹备到反兴奋剂执行,从疫情防控到遗产规划,国际奥委会全程深度参与,实现了久违的掌控者回归。 北京冬奥的成功,源于独特的合作模式,中国既尊重国际奥委会的专业指导,又充分发挥自身在组织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让奥委会的各项标准和要求落到实处。 赛事结束后,首钢滑雪大跳台等场馆实现赛后再利用,成为体育休闲与产业发展的新载体,也为奥运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样本。 不过,这场成功也伴随着外部争议,部分西方国家发起的外交抵制,让国际奥委会意识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纯粹的体育合作越来越难实现,而赛后中国并未再积极申办奥运,也让这份高光成为了难以复制的特例。 面对八年困局,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巴赫并非毫无动作,这位前德国击剑奥运冠军,自2013年上任后便推行奥运议程2020改革,试图通过可持续发展、成本控制、性别平等三大核心议题,让奥运焕发新生,改革理念看似精准,执行过程却问题频发。 可持续发展要求减少场馆新建,但部分主办国为追求赛事效果仍大兴土木,成本控制目标遭遇通胀压力,东京奥运、巴黎奥运的预算均大幅超支,性别平等虽取得进展,但部分项目的男女参赛比例仍存在差距。 更棘手的是,改革未能解决核心矛盾,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的办赛诉求差异,巴赫的任期即将在2025年结束,他的改革虽为奥运注入了一些新元素,却未能从根本上破解奥委会的掌控力困境。 八年时间,国际奥委会从规则制定者变成了平衡术大师,发达国家的自主办赛、新兴市场的能力短板、复杂的国际环境,共同构成了奥运发展的新课题。 奥运要想重拾昔日荣光,不仅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更需要找到一条能兼顾不同国家诉求、平衡掌控力与包容性的新路径。 毕竟,奥运的核心是团结,当奥委会不再纠结于掌控多少,而是聚焦于连接多少,或许才能真正走出当前的困局,让奥运圣火继续照亮全球团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