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人才”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当我们谈论芯片技术,三代差距是绕不开的现实命题,这并非抽象的数字,而是从7纳米以下尖端制程的缺失,到EUV光刻机的卡脖子,从核心材料的依赖进口,到专利布局的被动落后,每一处都标注着中国半导体与欧美巨头的距离。 就像跑步比赛中被拉开三个身位,别人已迈入5纳米量产的快车道,我们仍需在28纳米成熟制程筑牢根基,在DUV多重曝光技术上艰难追赶,这种差距曾让市场陷入焦虑,当海外断供的风险如影随形,当高端芯片价格被随意抬高,我们是否只能被动接受? 但尹志尧博士的判断打破了这种悲观,这位年过八旬的半导体泰斗,见证了全球芯片产业半个世纪的迭代,更用自己的创业经历印证着这份自信。 2004年,60岁的他从美国净身出户回国,带着30余名华人骨干创办中微半导体时,中国在等离子体刻蚀机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而欧美企业已垄断市场数十年。 谁能想到,短短十一年后,中微就研制出7纳米刻蚀机,如今更是跻身台积电、三星的供应商名单,在5纳米生产线占据一席之地,这份逆袭,正是中国半导体追赶潜力的生动注脚。 尹志尧的自信,从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人才二字的深刻洞察,“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的技术骨干基本都是华人”,在全球芯片产业的核心舞台上,华人工程师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英特尔芯片架构部门中,华人占比高达42%,台积电研发中心里,八成以上工程师是华人,其先进封装技术更是由中国台湾省专家主导,即便是阿斯麦、应用材料这样的欧美顶尖企业,核心研发部门的华人比例也超过40%。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外华人不仅占据技术高地,更在关键节点影响着产业走向,英伟达2025年新芯片的推迟发布,核心原因便是华人设计师离职导致关键散热技术难以突破。 美国电子工程博士中,中国留学生占比超三分之一,这些在STEM领域深耕的人才,不少已成为硅谷的技术核心,这股庞大的华人人才力量,就像散落在全球的技术火种,而国内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正成为吸引火种回流的沃土。 尹志尧自身的经历便是最好的例证,他毕业于中科大,在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在英特尔、应用材料等顶级企业任职20年,从普通工程师做到首席技术官,深谙全球芯片技术的核心脉络。 正是这样的海外人才,带着先进的技术视野和研发经验回国,与国内的产业链基础相结合,才催生了中微半导体这样的突围样本。 如今,随着海外人才流动门槛提高,加上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完善的工业基础和积极的资本投入,越来越多华人人才选择回流,为中国半导体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才的聚集,正在快速缩短三代技术差距,在成熟制程领域,中国28纳米芯片产能已占全球五分之一,成为稳定市场的压舱石。 在先进技术领域,DUV多重曝光技术实现突破,让我们无需EUV光刻机也能造出7纳米芯片,Chiplet先进封装技术的探索,更让我们找到绕开尖端制程限制的捷径。 这背后,是全国200多所大学开设芯片相关专业,中学开展芯片科普,为产业储备未来人才,是“全球智慧+中国制造”模式的成功实践,融合海外技术经验与国内迭代能力,更是工程师敢做梦、科学家敢试错、技术人受尊重的环境营造,打破了学术与产业的壁垒。 芯片之争,表面是光刻机、材料、专利的竞争,核心却是人才与制度的较量,尹志尧曾强调,人才回流不仅需要优厚薪资,更需要研发自主权、产业协同生态和容错的文化环境。 如今,这些条件正在国内逐步完善,从政策层面的扶持,到资本对芯片产业的持续投入,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力,到对技术人才的高度认可,中国半导体正形成全方位的突围合力。 三代技术差距,曾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鸿沟,但华人人才这座桥梁,正让跨越鸿沟成为可能,尹志尧的自信,不仅源于对华人人才的信任,更源于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生态的信心。 未来5-10年,随着更多海外人才回流,加上本土人才的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半导体将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这场关于技术与人才的赛跑,我们正在加速追赶,而胜利的曙光,已在前方显现。 信息来源:腾讯网--尹志尧:造不出芯片不是因为国人能力差,而是有很多客观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