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许多人以为殉葬是将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

韫晓生 2025-11-10 15:54:30

[微风]许多人以为殉葬是将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比如吃贡品、破坏地宫摆设,甚至尝试挖洞逃生。谁料,考古发现让人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这其中充满了绝望却顽强的求生挣扎。   (信源:央视网——揭秘古代妇女殉葬朱元璋首开明朝恶例)   上世纪 70 年代,考古人员在一座商代晚期的王墓里,清理出 36 具殉葬者的遗骸。   一开始大家以为这些人都是被强行处死殉葬的,可随着清理深入,越来越多 “反常” 的痕迹浮出水面:墓里的青铜礼器有被砸过的缺口,陶罐里残留着谷物和肉类的痕迹,甚至在墓室角落的墙壁上,发现了几个深浅不一的凿痕,像是有人试图挖洞逃生。   后来经过骨骼鉴定和遗迹分析,考古专家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这些殉葬者里,有贵族的侍从,也有俘虏,他们被推进地宫时,墓里还摆放着祭祀用的贡品 —— 有煮熟的黍米、兽肉,还有陶罐装的酒。   封闭地宫后,黑暗和恐惧并没有让他们立刻放弃,有人先吃了贡品维持体力,有人试着用身边的青铜刀(可能是殉葬时随身携带的)去砸墓室的石门,还有几个人一起在角落的夯土墙里凿洞,可惜夯土太坚硬,最后只留下几个浅浅的印记。   这里给大家科普个考古小常识:判断殉葬者是否有过求生行为,主要看三个痕迹 —— 食物残留、工具使用痕迹和逃生痕迹。   比如食物残留能说明他们在封闭后还存活过一段时间;工具使用痕迹(像砸破的礼器、磨损的刀具)能证明他们尝试过破坏或自救;而凿洞、挖沟的痕迹,则是最直接的逃生证据。   这些痕迹,比文字记载更能让我们看到殉葬者真实的生存状态。   还有山西晋侯鸟尊墓的发现,更让人揪心。这座西周时期的诸侯墓里,有 4 具年轻女性的遗骸,其中一具遗骸的手骨紧紧攥着一块玉璧,而在她身边的地面上,散落着几颗已经干瘪的枣核,旁边还有一个被摔碎的陶碗。   考古专家推测,这位女性可能是墓主人的妃嫔,殉葬时被允许携带玉璧,封闭地宫后,她靠身边的枣子存活了几天,最后绝望地摔碎了陶碗。   她的骨骼姿态很特别,身体蜷缩着,头朝着墓门的方向,像是到最后一刻,还在盼着有人能打开地宫。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殉葬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从商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明英宗时期曾废除,清朝初期又短暂恢复)。   不同朝代的殉葬方式不同,商代多是用俘虏和奴隶殉葬,手段残忍;周代开始有贵族侍从殉葬,有时会给殉葬者提供 “殉葬品”,包括食物和工具,这也为他们的求生提供了可能;到了明代,殉葬的妃嫔甚至会被赐予 “自尽” 的方式,相对 “体面”,但同样没有逃生的机会。   考古发现里最让人震撼的,是江苏一座战国墓里的 “集体求生痕迹”。   这座墓里有 12 具殉葬者遗骸,他们的骨骼分布很集中,都在墓室的东侧,周围散落着大量破碎的陶器和木器,还有几根被磨尖的木棍。   专家分析,这些殉葬者可能在封闭后达成了 “共识”,一起用木棍去撬墓室的顶盖,用陶器砸墙壁,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   他们的骨骼上没有明显的外伤,说明是最后因缺氧和饥饿死亡的,这种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挣扎,比任何文字都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   以前看历史书,总觉得殉葬者是 “历史的牺牲品”,是没有名字、没有故事的数字。可这些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有求生的欲望,有对抗死亡的勇气。   就像殷墟墓里那个凿墙的殉葬者,可能是个年轻的奴隶,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殉葬,却还是本能地想活下去;晋侯墓里攥着玉璧的女性,或许到最后都在想念自己的家人。   现在再去博物馆看那些殉葬坑的遗迹,我总会多停留一会儿。那些破碎的陶器、浅浅的凿痕、攥紧的手骨,都是这些无名者留给世界的 “最后留言”,告诉我们他们曾来过、挣扎过、渴望过生存。   而考古的意义,就是把这些 “留言” 读给现在的人听,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每一个生命抱有敬畏。   你还知道哪些考古发现中让人动容的细节?如果身处古代殉葬的地宫,你会尝试用什么方法求生?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一起从这些历史痕迹里,感受生命的力量。

0 阅读:2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