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宣布了! 11月9日,菲律宾国家减灾委传来消息,台风“海鸥”已造成224人死亡、109人失踪,超330万民众受灾,全国128处遭洪水侵袭,7万多座房屋和157处公共设施受损,多地停课停工一片狼藉。 灾难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菲律宾红十字会发出警告:灾区正面临饮用水短缺和疫情暴发的双重威胁,更令人忧心的是,受灾最严重的往往是本就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渔民和农民。 台风不仅带走了他们的家园,更摧毁了谋生的工具,尽管救援物资不断运抵,但在满目疮痍的灾区面前,这些援助显得如此有限。 这并非菲律宾第一次遭遇如此严重的风灾,从2013年的“海燕”到2021年的“雷伊”,这个国家似乎总是难以摆脱台风的魔咒,究其原因,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地理位置上,菲律宾正处于台风主要路径上,每年平均遭遇20场台风侵袭,社会发展上,快速城市化导致大量贫民区建在洪泛区,森林砍伐削弱了自然防御能力。 面对频繁的灾难,单纯的灾后救援显然不够,国际防灾专家指出:我们需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 这意味着要建立更完善的预警系统,利用科技手段预测灾害,要恢复红树林等自然屏障,重建生态防线,更要让社区参与防灾,将现代科学与传统智慧相结合。 正如一位当地生态学家所说:“我们无法阻止台风,但能决定它带走多少生命,” “海鸥”的灾难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在气候危机时代,自然灾害正以更强频次出现,而脆弱的社会系统放大了其破坏力。 菲律宾的处境是全球气候不公的缩影,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导致的气候变化,最终由脆弱性更高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国际社会需要建立更公平的补偿与协作机制,包括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 更值得深思的是防灾理念的转变,与其在灾后投入巨资重建,不如将资源用于提升社会韧性:孟加拉国通过修建气旋避难所,将台风死亡率降低了90%,越南通过恢复红树林,有效保护了海岸线,这些成功案例证明,预防永远比补救更有效。 同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发展方式,部分灾区曾为短期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如今却要付出更大代价,这警示我们: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终将难以为继。 未来,应该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比如在重建中采用环保建材,既提升抗灾能力,又创造就业机会。 每一次灾难都是反思的契机,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与自然共处的智慧,将脆弱性转化为韧性。 当下一场风暴来临时,我们能否证明:人类不仅是灾难的承受者,更是未来的塑造者?答案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与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