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上校、军事反间谍人员罗曼·切尔温斯基在基辅24台直播

鉴清评趣 2025-11-11 10:07:06

11月9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上校、军事反间谍人员罗曼·切尔温斯基在基辅24台直播中表示,被动员人员未经训练就被派往一线,导致部队遭受损失。 自2024年俄乌冲突进入胶着阶段以来,乌克兰为弥补兵力缺口,多次扩大动员范围,甚至将部分缺乏军事基础的平民纳入征召名单。 这些被动员者中,有人仅接受过数周基础训练,有人甚至未接触过重型武器操作,便被紧急派往顿巴斯、哈尔科夫等高危战区。一位不愿具名的乌军前线指挥官向媒体透露:“我们曾接收过一批被动员者,他们连如何正确佩戴防弹衣都不清楚,更别提操作反坦克导弹了。” 这种“速成式”动员模式,在实战中暴露出致命缺陷——据乌军内部统计,2024年下半年,因训练不足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占比高达37%,远超2023年同期的19%。 切尔文斯基的揭露,将公众视线拉回至乌克兰动员体系的运作逻辑。自2022年冲突爆发后,乌克兰通过多轮动员令补充兵力,初期以退役军人和有军事经验者为主,但随着战事拖延,动员标准逐渐放宽。 2024年3月,乌克兰议会通过《动员法修正案》,将动员年龄上限从60岁放宽至65岁,同时允许部分关键行业从业者延期服役,转而征召其亲属替代。 这一政策虽缓解了短期兵力压力,却埋下隐患——大量被动员者缺乏军事素养,且因家庭经济压力被迫参战,士气与战斗力均受影响。 一位来自利沃夫的被动员者家属向记者哭诉:“我的丈夫被征召时,连枪都没摸过,现在却要他去和坦克对抗,这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更令人担忧的是,动员体系的混乱已渗透至高层决策。切尔文斯基在直播中暗示,部分军方高层为追求“战果数据”,刻意隐瞒训练不足的问题,甚至将未经考核的动员人员编入精锐部队,以“以老带新”名义掩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或许能维持前线兵力规模,但长期来看,却导致乌军整体作战效率下降。据西方军事分析师评估,2024年乌军在阿夫迪夫卡、库皮扬斯克等战役中的失利,部分原因正是动员人员训练不足导致的战术配合失误。 切尔文斯基的公开批评,也折射出乌克兰军方内部的权力博弈。作为曾主导“北溪管道事件”的情报官员,他因涉嫌滥用职权被关押近两年,直至2025年初才获释。 此次选择在直播中发声,既是对动员体系乱象的控诉,也被视为对军方高层的一次“反击”。有分析认为,切尔文斯基试图通过揭露问题,推动乌克兰军事改革,避免重蹈“人海战术”覆辙。 然而,他的言论也引发争议——部分乌克兰民众质疑其动机,认为他是在转移公众对“北溪事件”的注意力;而西方媒体则关注,这是否会加剧乌军内部矛盾,影响前线士气。 无论动机如何,切尔文斯基的爆料已引发连锁反应。乌克兰国防部被迫回应,承诺将“优化动员流程,加强人员培训”,但未公布具体措施。 国际社会则呼吁乌克兰重视士兵权益,避免将平民推向“炮灰”角色。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迅速利用这一舆论缺口,宣称“乌克兰动员体系已濒临崩溃”,试图削弱国际社会对乌支持。 这场由一名上校引发的舆论风暴,暴露的不仅是乌克兰动员体系的漏洞,更是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当被动员者成为“数字”而非“生命”,当胜利的代价由普通家庭承担,战争的残酷性便超越了任何战略目标。 切尔文斯基的直播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至少,它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在追求胜利的同时,如何守护那些被卷入战争的无辜者?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