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彭博社报道:“荷兰首相斯霍夫在巴西气候峰会场边透露,中国已通知将允许安世半导体在华工厂恢复芯片外销,这一决定为荷兰放弃对安世控制创造了条件,安世之争发酵以来,中荷各不相让,已严重影响世界汽车业的正常生产,此次荷兰首相表态,预示着双方已达成妥协。” 安世半导体的特殊性,在于其既是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排名第三的巨头,又是中资控股的“混血企业”。 2017年,中国财团以27.5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标准产品业务,后由闻泰科技完成全资控股,形成“荷兰研发+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独特模式。其东莞工厂承担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车规级MOSFET市场份额达14%,成为大众、宝马、本田等车企的“芯片心脏”。 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以“经济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控制权,要求中方股东将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并冻结中国区员工系统权限、停发工资。 这一举动直指安世供应链命脉——其核心产品需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才能交付全球。作为反制,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对安世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全球汽车芯片迅速短缺。 本田加拿大工厂被迫减产50%,下调年度利润预期;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若断供持续,冬季前将面临大规模停产。 与2021年因产能不足引发的“芯片荒”不同,此次危机源于政治驱动的出口管制。安世半导体的小信号MOSFET、二极管等基础元件虽单价低廉,却是汽车车灯控制、电源管理模块的“刚需”。 博世等系统供应商因功能安全认证依赖特定料号,更换供应商需重新验证电路,耗时长达半年。短期内,现货市场出现“抢料”狂潮,二极管价格被炒高三至五倍,但车企仍面临“有价无市”的困境。 更深层的冲击在于产业链信任危机。荷兰行政干预企业控制权的行为,被业界视为对市场经济原则的挑战。 德国《时代周报》指出,安世事件暴露出欧洲在低成本封测环节的产业短板——若强行推动“去中国化”布局,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建立完整供应链。而美国通过“穿透性规则”扩大制裁范围,更让跨国企业陷入“选边站”的困境。 危机转机出现在11月6日。中荷高层在密集磋商后达成共识,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并敦促荷方“尽快实质性提出建设性方案”。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随即声明,欢迎中方允许安世在华工厂恢复全球供货的决定。斯霍夫在11月7日的表态中更明确,解决供应链瓶颈得益于中荷欧三方协作,尤其是与德国总理默茨的会晤推动了问题解决。 这场妥协背后,是各方对现实利益的权衡。对中国而言,恢复芯片出口既维护了全球产供链稳定,也展现了反制措施的有效性;对荷兰来说,持续管控将损害其中立形象,更可能引发欧盟车企的集体反弹;而对德国等汽车大国,芯片供应恢复直接保障了年产300万辆汽车的产能需求。 尽管荷兰首相的表态为危机降温,但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争夺仍未彻底落幕。闻泰科技要求恢复中国区CEO职务的诉求,与荷方坚持的“政府监管期”形成拉锯。 荷兰安世半导体声称,中国工厂存在“占用公司印章、开设未经授权银行账户”等行为,而中方则强调荷方欠付10亿元货款。这种信任裂痕,反映出跨国企业在地缘政治冲突中的脆弱性。 此次事件也为全球半导体行业敲响警钟。当芯片制造高度依赖特定区域,地缘博弈引发的“急性断供”将比市场因素造成的“结构性短缺”更具破坏力。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平衡全球化布局与风险防控,将成为未来十年产业竞争的核心命题。 这场风波暂告段落,但全球产业链的“信任重建”才刚刚开始。您如何看待跨国企业在地缘冲突中的生存策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