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在11月10日给高市早苗的言论定性是:“同日本政府迄今所做的政治承诺严重不符,性质和影响极其恶劣”,并直接质疑高市的政治动机:要想支持“台独”吗?是想阻挠中国统一大业吗?是想中日再打一次吗?高市早苗必须要想清楚了。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与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两个特殊时间节点本应是反思历史、珍视和平的契机。 然而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时公然宣称,若台海发生战事,日本可能将其认定为“存亡危机事态”,并暗示自卫队将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种表述与日本政府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承诺形成尖锐对立,更让人联想到安倍晋三2013年抛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论调时引发的轩然大波。 不同之处在于,此次言论出自现任首相之口,且发生在福建舰正式入列、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跃升的关键节点。 高市早苗的强硬姿态并非孤立事件。自2023年起,日本防卫预算连续12年增长,2025年更突破GDP的2%红线,创下战后新高。 从解禁集体自卫权到谋求“对敌基地攻击能力”,从在西南诸岛部署中程导弹到与美国频繁举行联合军演,日本军事扩张的步伐明显加快。 这种转变背后,是日本对中美博弈加剧的战略恐慌——当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中国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部分政客试图通过制造“外部威胁”转移国内经济低迷、财政压力巨大的矛盾。 但高市政府的算盘显然打错了。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中特意提及日本殖民台湾的50年历史,直指其介入台海的实质是“新瓶装旧酒”。 数据显示,2024年中日贸易额突破3500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稳居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种经济依存度与军事挑衅形成的鲜明反差,暴露出日本政策的内在矛盾。 《朝日新闻》民调显示,超过60%的日本民众反对军事介入台海,担心引发“毁灭性后果”,而高市内阁支持率虽达82%,但其执政联盟在参议院的席位优势不足三分之一,这种“强人政治”与“脆弱多数”的组合,使得任何对华强硬政策都可能因国内反对而半途而废。 面对日本的挑衅,中国没有局限于口头警告。外交层面,林剑连发三问直指要害:“日方领导人有关言论到底想向‘台独’势力发出何种信号?是否企图挑战中方核心利益、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究竟想把中日关系引向何方?”这三个问题不仅戳破了日本“战略模糊”的伪装,更将台海问题与中日关系整体挂钩。 军事层面,福建舰入列后,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开展实战化演训,展示区域控制和打击能力;经济层面,中国对日稀土出口管控悄然收紧,日系汽车在华销售数据出现波动,这些措施直击日本工业命脉。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多边领域的布局。通过深化在RCEP框架下的合作、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鼓励日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中国正在构建更紧密的经济联系网。 这种“以经促政”的策略,与日本“经济安全”至上的对华脱钩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当日本经团联私下表达“勿将中日关系推向不可挽回境地”的担忧时,实际上已承认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 高市早苗的冒险言行,让人想起上世纪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阴影。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2025年中国军费占GDP比重稳定在1.3%左右,远低于日本的2%。 中国在亚丁湾护航、南苏丹维和等国际事务中展现的“建设性参与者”角色,与日本“秀肌肉”的军事扩张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外交部所言:“真正的地区稳定,靠的不是突破和平宪法,而是遵守承诺、积累信任。” 当高市早苗在国会放言“存亡危机”时,或许忘记了1950年美军第七舰队阻挠解放台湾的失败,忘记了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国航母的仓皇撤退。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外部势力干预台海都不会得逞。今天的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耐心应对各种挑战,而日本若执意在错误道路上狂奔,最终埋单的只能是普通民众。这场外交交锋留给世界的启示是:在21世纪的亚太,零和博弈没有出路,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