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一名志愿军被10名美军重重包围,美军用中文大声喊道:“缴枪不杀!”志愿军大声回复道:“过来!我缴枪!”10名美军一拥而上,结果6名美军瞬间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个诱敌深入的山东硬汉,当时头部还留着弹片,左腿被炮弹擦伤,鲜血浸透了裤腿,他所在的26军77师230团2连,正面临着美军“磁性战术”的疯狂反扑。 敌人像牛皮糖一样黏着志愿军,仗着飞机坦克的火力优势,想把这支刚打完第五次战役的疲惫之师一口吃掉。 而鸡雄山,就是挡住敌军北犯的最后一道屏障,距离上甘岭仅0.4公里,控制着15条交通要道,丢了这座山,后面的主力阵地就会门户大开。 战斗打响的前五天,美军第25师的炮火就没停过,6个炮群百余门火炮轮番轰炸,山头被削低了半米,战士们挖的工事全被摧毁,只能躲在弹坑里反击。 王兆才带领的混合排,要面对的是数倍于己的敌人,还有随时呼啸而来的航弹,粮食不够,他们就挖野菜充饥,山上缺水,就用钢盔接雨水,有时候甚至要冒着炮火去山下背水。 可即便这样,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就是祖国,最惨烈的那天,南朝鲜军第9师集中3个营的兵力,在27辆坦克掩护下发起总攻。 王兆才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排长牺牲了,班长牺牲了,到最后,整个阵地就只剩他一个人,炮弹在身边炸开,泥土溅了他一身,他抹了把脸上的血和泥,趁着照明弹的光亮,从敌人尸体上搜集弹药——3支冲锋枪、8颗手榴弹,还有满满两袋子弹,他把这些“战利品”分放在三个防御点,故意在阵地间来回跑动,让敌人以为还有很多守军。 就是这时,10名美军摸到了阵地前沿,他们以为这个孤军奋战的志愿军已经弹尽粮绝,才用蹩脚的中文喊“缴枪不杀”。 王兆才心里清楚,硬拼肯定不行,不如将计就计,他压低声音喊“过来!我缴枪!”,同时悄悄握紧了身边的冲锋枪。 美军以为胜利在望,嬉笑着一拥而上,完全没注意到脚下的弹坑和暗堡,就在他们距离不到五米时,王兆才扣动扳机,冲锋枪喷出火舌,瞬间放倒4人,剩下的美军吓得掉头就跑,又被他扔出的手榴弹炸倒2个,6具尸体就这样躺在了阵地前。 这不是孤勇,而是绝境中的智慧!王兆才打小在山东蒙阴的山里长大,参军后又经历了孟良崮、淮海战役,一身实战经验让他在绝境中总能找到生机。 孤身坚守的两天两夜里,他靠着“零敲牛皮糖”的战法,不断偷袭小股敌人,硬生生把美军的进攻节奏拖了下来。 饿了就啃一口冻硬的窝头,渴了就舔舔岩壁上的露水,伤口发炎化脓,他就用刺刀挑破脓血,裹上干净点的布条继续战斗。 直到增援部队赶到时,王兆才已经快站不稳了,他的军装被弹片划得支离破碎,身上有七处伤口,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支打光了子弹的冲锋枪。 可看到战友的那一刻,他不是喊疼,而是沙哑着嗓子说:“阵地还在,弹药不多了,快补充!” 这场17昼夜的血战,王兆才一人就歼敌50多人,他所在的2连更是以伤亡74人的代价,毙伤敌军740多人,创造了1:10的歼敌奇迹。 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2连“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称号,彭老总亲自为他签发特等功嘉奖令,称赞他“把阵地守成了敌人的绞肉机”。 更让人动容的是,这场战斗还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步兵战术研究课题——他们永远想不通,为什么装备落后、粮弹匮乏的志愿军,能在绝对劣势下守住阵地?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在王兆才们的骨子里,那是“宁死不当俘虏”的气节,是“与阵地共存亡”的信念,是“保家卫国”的初心。 就像炊事班的战士,冒着敌机扫射往返30多公里送饭,还在窝窝头里夹着鼓舞士气的纸条,这就是志愿军的凝聚力,是任何武器都打不垮的精神力量。 2008年,王兆才在老家病逝,享年82岁,他这辈子没跟儿女多提过朝鲜战场上的事,直到整理遗物时,家人才发现那枚锈迹斑斑的一级英雄勋章,还有一张泛黄的战地照片——照片里的青年穿着单薄的军装,眼神坚定地望着远方。 如今的鸡雄山,早已没有了炮火硝烟,但当地的朝鲜老乡还记得,当年有一群中国战士,用生命守护了这片土地,所谓英雄,不是天生无畏,而是明明害怕,却依然选择向前。 王兆才们用血肉之躯,在异国他乡筑起了一道长城,让世界知道,中国人不好惹,中国军人不好欺! 这种深入骨髓的血性,从抗日战争延续到抗美援朝,从边境冲突传承到和平年代,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 信源:中国军网2020-09-09——抗美援朝英烈谱丨“一级英雄”王兆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