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军前司令陈永康主持的一个台海兵推中表示,解放军若想登陆台湾,完成武力统一,不似外界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地理。台湾海峡那地方,你不能光看地图就说“啊,离得那么近,开条船就上去了”。台湾海峡平均宽度大约130公里,这还只是“窄”的地方,南北更宽的地方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 问题是海峡水流复杂、潮汐变化频繁、风浪说变就变。你想象中的登陆行动,不是那种“开个快艇冲过去就完事”,而是大规模兵力和装备在海上集结,随时可能被风浪搞得鸡飞蛋打。 台军熟悉自己的地形,对这些复杂水域的数据了如指掌,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地形特点布置防御和陷阱。 再说非对称战术。陈永康说得很直白,台军靠的不只是传统的坦克和火炮,而是各种“花样百出”的防御手段。 岸防导弹、水雷、快速机动小型舰艇、潜艇,还有无人艇,甚至一些民用设施改造的防御力量,都可能在关键时刻起作用。 你想象解放军一上来就能顺顺利利推进?非对称战术就像游戏里的“陷阱房间”,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步踩雷。过去几十年的军事演习、采购装备、训练战术,都是在为这种不对称做准备。 尤其是高科技装备在岛上分散部署,集中打击难度非常大。即便是解放军有数量优势,消耗战、诱敌深入战、夜间打击、电子干扰……这些组合拳,都会让登陆行动复杂化。 外部势力干预,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环。大家都清楚,台海问题不是单纯两岸的事儿,它牵扯国际政治。美国、日本、甚至一些欧洲国家,时不时就会在舆论、军售、甚至军事存在上“搅一搅水”。 这对登陆作战来说,意味着不仅是面对台湾防御,还可能面对局部地区的军力干扰和压力。这种外部不确定性,让军事行动的风险进一步上升。 兵推里陈永康强调的,就是在这种多层次、多变量环境下,单纯依靠兵力并不能保证行动成功,必须精细计算风险。 不过,说完难,也不能忽视优势。台湾的能源和资源相对脆弱,岛内长期依赖进口油气和电力供应,一旦供应链被切断,后勤和民生压力会迅速放大。 解放军的长期优势在于规模、装备更新和补给能力,如果战争持续,台湾在长期消耗战中压力很大。 同时,解放军在近海作战经验、导弹精确打击能力、电子战、无人系统的应用,都在不断提高。从战略上看,这些长期积累的优势,使得武力统一仍然存在不可逆的趋势。 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难中有易,易中有难”。短期登陆确实很难,面临海峡水文、台军非对称战术、国际干预等诸多挑战。 但从长远看,岛内能源依赖、后勤压力、解放军长期作战能力累积,这些都意味着一旦形成局部优势,长期来看,趋势性还是向解放军倾斜的。 陈永康的意思并不是说“解放军不行”,而是提醒大家:想象中“一蹴而就”的登陆行动,现实里非常复杂,需要时间、策略和精准执行。 说到底,这也是兵推的意义。兵推不是为了吓人,也不是为了夸自己,而是为了模拟各种复杂情境,让指挥官看到问题、提前找漏洞、评估风险。 台海问题之所以总被关注,不只是因为军事,还因为它牵动经济、政治、国际关系。 每一次兵推的结果,不是简单地给出胜负,而是告诉大家风险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如果忽视这些,行动失败的成本可是相当高的。 所以,看待台海局势,不能只盯着“谁更厉害”。解放军强,但面对岛屿复杂地形、台军非对称防御、外部干预和后勤压力,这事儿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 另一方面,台湾防御虽多手段,但能源、资源、人口、长期作战能力都有限,这又让局势保持一种“短期难,长期可控”的微妙平衡。 总之,台海不是简单的“你一拳我一拳”,更像是一盘高难度的棋,风浪、地形、战术、外部干预,每一颗棋子都可能改变局势。短期难,但长期优势还是在解放军手里,这就是兵推告诉我们的现实和理性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