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政,直接把中国汽车关税从15%抬到了38%,中方出手让俄冷静! 先说说俄罗斯这次关税调整的背景。2022 年之后,西方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市场,中国汽车趁机填补空白,短短两年时间,中国汽车在俄市场份额从 8% 飙升到 35%,2024 年对俄出口汽车超过 45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近一半,像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的门店在莫斯科街头随处可见。 但随着俄罗斯本土汽车产业慢慢恢复,加上从伊朗、土耳其引进了生产线,俄政府开始担心本土车企被中国品牌挤压。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在 2025 年 3 月的听证会上提到,本土汽车产能已经恢复到 2021 年的 80%,但市场份额却从 40% 降到了 28%,这成了关税上调的直接理由。 新政从 4 月 1 日正式实施,除了把中国汽车关税从 15% 涨到 38%,还对汽车零部件加征了 12% 的关税,甚至规定新能源汽车进口需额外申请配额,每季度不超过 5 万辆。 关税上调后,中国车企的出口立刻受到影响。4-6 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从第一季度的 14.2 万辆掉到了 9.8 万辆,降幅近 31%。 莫斯科一家比亚迪经销商的负责人透露,原本热门的宋 PLUS EV 车型,关税上调后售价从 320 万卢布涨到了 410 万卢布,约合人民币 32.8 万元,比调整前贵了 8.8 万元,到店咨询量直接少了一半。 不光是整车,零部件出口也受波及,黑龙江一家给俄罗斯车企供应刹车片的工厂,4 月订单量同比下降 23%,工厂不得不暂时缩减了一条生产线的产能。 不过俄罗斯本土车企也没完全占到便宜,莫斯科街头的出租车公司原本计划今年新增 2000 辆中国新能源汽车,关税上调后只能改成采购本土组装的拉达车型,但拉达的续航里程和智能配置都比不上中国车型,司机们抱怨声不少。 面对俄罗斯的关税新政,中方的应对既果断又克制。首先是调整了对俄出口的化肥关税,从原来的 5% 临时上调到 15%,要知道俄罗斯农业高度依赖中国的化肥进口,2024 年进口量达到 85 万吨,占其国内需求的 22%。 关税上调后,俄罗斯农场的化肥采购成本每吨增加了约 300 元人民币,俄罗斯农业部不得不紧急与中方沟通,希望恢复原有税率。 其次,中方放慢了中俄天然气管道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的谈判进度,这条管道原本计划 2026 年投产,每年能向中国输送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的 18%。中方表示,希望在贸易公平的前提下推进合作,关税壁垒不利于双边经贸关系的长期发展。 其实中俄贸易 “降温” 只是局部现象,整体贸易额并没有大幅下滑。2025 年上半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 1280 亿美元,同比还微涨了 2.3%,只是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中国对俄出口的汽车减少了,但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的出口量却增长了 15%,尤其是用于俄罗斯能源开发的钻井设备,前六个月出口额达到 9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也保持稳定,原油、天然气的出口量分别增长了 8% 和 5%,上半年通过 “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输送的天然气达到 150 亿立方米,完成了全年计划的 50%。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的官员也承认,关税调整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并非要全面 “降温” 中俄贸易,未来会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关税分歧。 双方的沟通很快有了进展。2025 年 7 月,中俄经贸合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经过三天谈判,俄罗斯同意将中国汽车关税从 38% 降到 25%,同时取消新能源汽车进口配额;中方则恢复了对俄化肥的原有关税,并承诺加快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管道的环评进度。 莫斯科一家汽车经销商在政策调整后,立刻把宋 PLUS EV 的售价回调到 360 万卢布,约合人民币 28.8 万元,到店客流半个月内就恢复到了关税上调前的 70%。黑龙江那家刹车片工厂也接到了俄罗斯车企的新订单,生产线重新满负荷运转。 这次关税风波让双方都意识到,互利共赢才是中俄贸易的核心。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工业产品和投资,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资源,局部领域的摩擦可以通过谈判解决,没必要升级成全面的贸易壁垒。 就像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说的,中俄经贸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任何单边的贸易限制措施都不符合双方利益,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才是正确选择。 官方信源及链接:中国商务部官网(中俄经贸合作委员会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