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

如梦菲记 2025-11-12 10:43:56

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加坡这个国家,从李光耀时代开始就精明得很,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发表什么观点,李显龙选在伦敦这个全球金融中心说这番话,明摆着是要让国际资本听见,给印度站台打气。   咱们先看看新加坡和印度的关系有多铁,2015年两国就升级成战略伙伴,去年9月又升级成全面战略伙伴,新加坡对印度的累计投资接近1700亿美元,稳坐印度外资来源第一把交椅。   今年两国还计划搞11次联合军演,比去年直接翻倍,双边贸易额去年达到690亿新元,各种合作协议签了一堆,从数字支付到绿色能源,从技能培训到粮食安全,可以说是全方位绑定了。   李显龙提到的人口问题,确实戳中了一些现实,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很快,县域里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已经超过四分之一,农村空巢老人更是占了六成多,劳动力总量已经出现拐点,这是不争的事实。   反观印度,14.6亿人口里68%都是劳动年龄,中位数年龄才28岁左右,从数字上看确实年轻得很。   但是年轻就一定能转化成经济动力吗?印度那边的实际情况可没那么乐观,虽然有那么多年轻人,可真正能进入职场的只有40.8%,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二。   更夸张的是女性就业率,只有22.5%,三个女性里只有一个出来工作,教育水平也是硬伤,15到19岁的年轻人里三分之一只有普通高中学历,25到34岁的青壮年超过六成连高中文凭都没有。   结果就是20到24岁的青年失业率飙到42.8%,差不多每两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没工作。   再看经济数据,印度的制造业占比这些年不升反降,从2014年的17%跌到现在的13%,港口效率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基础设施到处是短板,外资政策还经常变来变去,特斯拉想去建厂都一直没落实。   人均GDP只有2800美元,跟咱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就连印度自己的研究机构都说,人口红利窗口期到2032年就关了,满打满算就剩几年时间。   说到底,新加坡看重印度,更多是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新加坡这个小国,面积有限、资源有限,生存全靠灵活,它60%的贸易要靠中国,但安全又离不开美国,夹在中间最懂得左右逢源。   现在全球格局在变,供应链在调整,新加坡必须给自己多找几条出路,拉拢印度,就等于多了一张牌,既能在中美博弈间保持平衡,又能分散风险。   美国和印度去年签了十年防务协议,印度的东进战略和美国的印太战略正好对上了,新加坡马上就嗅到了机会,一边跟印度在马六甲海峡搞联合巡逻,一边继续给美军开放军事基地。   这套操作,说白了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谁强就跟谁合作,但谁也不完全依靠。   咱们也得承认,中国确实面临一些挑战,老龄化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劳动力成本在上升,过去那种靠人口红利和低成本制造业的高速增长模式需要转型。   不过咱们的优势也很明显,完整的工业体系、多年积累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球最强韧的产业链,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被超越的。   而且老龄化也在倒逼产业升级,现在农村到处都是无人机、自动驾驶拖拉机,机器替代人力,效率反而更高了。   李显龙那番话,与其说是在评价中印经济,不如说是在向世界展示新加坡的生存智慧,小国要在大国博弈中立足,必须懂得看趋势、提前布局、灵活应对,新加坡把印度当成未来的重要棋子,既是经济布局也是外交布局。   对咱们来说,这番话听着也许不太舒服,但也是一种提醒,全球格局在变,周边国家的想法在变,咱们不能光靠过去的老本。   结构性问题要解决,技术创新要加快,消费升级要推动,社会保障要完善,这些都是长期工程,但必须做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