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有人建议要保留汪东兴的职位,但是陈云却认为,如果让他再继续担任,就算我们同意了,那全党同志也不会同意。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定调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内开始推实践检验真理,农村包产到户试点在安徽小岗村冒头,粮食产量蹿升一倍多。地方上报数据后,中央热议集体经济调整,有人觉得这招解了基层燃眉之急,也有人担心动摇公有制根基。汪东兴列席这些会,他对分田到户持谨慎,强调先小范围试水,评估对集体影响。他的表态基于过去农业政策教训,主张稳扎稳打,避免仓促变阵。 同年周恩来纪念活动筹备,起草组想加对周恩来经济外交贡献描述,体现时代连续。汪东兴审稿,坚持用毛泽东定旧版核心,建议新加部分多征求意见,确保基调统一。这拖延了流程,党内中层有些议论,觉得拨乱反正期该更灵活。全会精神已明鼓励探索,他的保守让分歧浮出水面。1979年上半年,政治局连开三次会,议干部年轻化和长远规划。叶剑英谈领导需添基层熟悉者,邓小平点选拔看推动生产力能力。统计表显示核心岗位年龄偏高,调整呼声高涨。 汪东兴去留首次入议程,陈云先肯定他警卫功劳,从延安到抓捕行动,护党周全。接着有人提议留副主席位,过渡期用老经验稳政局。陈云转折直言,汪东兴贡献大,但思想跟不上改革步子。农村试点成效显,城市包干初见效,全党盼能干实事领导。如果留他核心岗,即使局里通过,同志们也不会服。这话接地气,基于地方反馈,支部反映干部得贴近新路子。胡耀邦补东北工业报告,保守延缓技术引;赵紫阳提广东开放需快响应,滞后伤大局。 讨论深进,汪东兴安静听,偶尔记笔记。会议记录厚两册,反复权衡历史功与未来需。最终共识肯定过去,建议辞现职转候补。全会公报下发,强调集体民主,避免具体名,维护团结。安徽等地扩试点,产量再升,证实调整对头。汪东兴立场虽留保留,没挡进程,他的让位顺应大势。 这份讨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党内纠思想纠路线。全会后,冤案平反加速,经济试验铺开,干部轮换成常态。汪东兴从警卫铁人到决策层,跨度大,适应难是常事。陈云点破全党共识,帮他及早认清位置,避免更大摩擦。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前,汪东兴递辞副主席和常委报告,理由年龄健康。全会批了,留中央候补委员,按政局待遇离休。同期吴德纪登奎陈锡联也退,这成老干部让路标杆。他搬出中南海,住北京西城普通院子,生活简朴,不接采访不写书。出版社邀回忆录,他摇头,说不愿搅和活人死人是非。 家乡弋阳县编县志,他邮资料校文字,纠偏差。深圳特区建起,浦东灯火通明,他私下认这路走对,虽没领风骚,却没拖后腿。 晚年健康渐弱,他少出门,多在家整理旧档。2015年8月21日,北京医院他走,享年99。中央办追悼,按高级干部规格,表彰一生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