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后,妃子都要被活埋同葬,而出土妃嫔的尸骨,双腿竟然都是分开的。她们究竟在死前都经历了什么?面对怪异的尸体,专家说出残忍真相。 考古学家在发掘古墓时,有时会发现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现象:一些陪葬妃嫔的尸骸,双腿呈一种怪异的分开姿态。 这究竟是制度化暴力的刻意结果,还是她们临终前无声的控诉?这个姿势背后,其实藏着古代殉葬制度双重残酷的真相。 这个制度的根基,是一种听起来很“讲究”的观念——“事死如事生”,也就是侍奉死人要像侍奉活人一样周到。 统治者们深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死后的世界和生前一模一样,因此要把生前的一切都带到地下去。 一开始,这种习俗可能源于对神灵祖先的敬畏,人们宰杀战场上的敌人来祭祀,祈求庇佑。 但很快,这股风气就变味了。祭祀的对象从敌人扩大到了奴隶,目的也从敬神变成了满足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私人奢靡。 殉葬,就这样成了世俗权力的阴间翻版。 一个人生前的地位越高,死后带走的“仆人”就越多,天子动辄数百,普通官员也得有几十人陪葬。 这套等级森严的制度,将人间的压迫冷酷地复制到了黄泉路上。 被选中的女性,通常是那些没有生育、出身于小门小户的妃嫔。 她们缺乏强大的母族作为靠山,根本无力反抗。 讽刺的是,皇帝还会给她们一个好听的名号——“朝天女”,用虚无缥缈的荣誉,逼迫她们和她们的家族默然接受这场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奴役。 翻开历史,你会发现这套野蛮的制度并非线性地走向消亡,反而像一场文明与蒙昧的拉锯战,时常倒退。 它就像一个文明的标尺,时好时坏,全看当权者的心情。 当然,历史长河中也闪现过人性的光辉。 比如在汉唐时期,人们开始更多地使用陶俑等器物来代替活人。 明朝的宣宗皇帝朱瞻基,以性格宽厚、倡导仁政闻名,他临终前特意下诏,永远废除了宫廷妃嫔殉葬的恶习,他的儿子也严格遵守了这一遗训。 然而,野蛮的复辟总是来得触不及防。 秦始皇驾崩,陪葬者(不算工匠)就超过一万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让这股歪风死灰复燃。 甚至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在遗嘱里,要求所有没生过孩子的后宫女性一同赴死。 当清朝统治者站稳脚跟、巩固统治后,殉葬这一曾趋缓和的现象,被他们再度推向高潮,那股漠视生命的风潮也随之卷土重来。 可见,殉葬制度的废与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意志。 一个皇帝的仁慈,可以按下暂停键;另一个皇帝的自私,则能让无数生命瞬间凋零,充满了人治的随意性。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些妃嫔尸骸双腿分开的姿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死亡终局。 一类是带着流程化冷漠的终结手段,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仅按既定步骤执行,冷漠得令人脊背发凉。 有种说法是,古代在处理尸体时有一套特殊流程,宫人会用玉石等器物堵住死者的七窍和下体,这个操作本身就会导致双腿被人为分开。 在这个场景里,生命被当成了一件需要打包处理的“物品”,冰冷而麻木。 而另一种可能,则是一场未遂的谋杀和极致的恐惧。执行殉葬的方式五花八门,赐白绫、灌毒酒、直接打晕或勒至晕厥。 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岔子,比如毒药药效不够,上吊只是假死,或者被打晕后又醒了过来呢?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在完全封闭的棺椁或墓室里,她醒了过来。 或许双手被束缚着无法伸展,周遭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沉沉黑暗,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格外艰难。 求生的本能会让她在极度的恐惧中拼命挣扎,双手疯狂抓挠,双腿不断乱蹬、踢打。 最终,她在缺氧窒息或毒发中痛苦地死去,身体就定格在了最后挣扎的扭曲姿态。 那分开的双腿,不是什么仪式,而是生命最后绝望的呐喊,是她无声的控诉。 说到底,殉葬制度就是建立在精神奴役和肉体消灭上的双重暴力。 无论是被仪式化处理的尸身,还是挣扎扭曲的遗骸,那分开的双腿都指向同一个真相: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个体的生命、尊严和生存权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这道历史的伤疤,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对任何形式的非人道陋习保持警惕。 参考资料:李氏印象——皇帝死后,陪葬的嫔妃们为何是双腿分开的?她们死前经历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