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剿灭太平军后,为何不造反自己当皇帝?有两个最致命 真不是曾国藩不想当皇帝

云景史实记 2025-11-13 13:07:17

曾国藩剿灭太平军后,为何不造反自己当皇帝?有两个最致命 真不是曾国藩不想当皇帝,是压根没那个底气,更没那个心思!剿灭太平军后他手握重兵,朝野上下确实有不少人嘀咕他会反,但懂行的都知道,俩致命坎儿摆在那儿,他迈不过去,也压根不想迈。 先说头一个致命原因,这念头从根上就长不出来,曾国藩这辈子都被 “圣贤之道” 捆得死死的! 他打小读的是孔孟,入仕后跟着理学大师唐鉴学修身,一辈子把 “不为圣贤,即为禽兽” 当座右铭,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家书里全是实打实的践行记录。 他给子弟写信反复讲 “君子立志,要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意思是读书人要么当圣贤,要么就干实事报国,造反谋逆这种 “禽兽不如” 的事,他打心底里就排斥。 最实在的例子是同治三年那会儿,有个叫王闿运的名士,趁着湘军刚破南京,偷偷找曾国藩劝进,说 “大帅手握半壁江山,何不取而代之?” 曾国藩听完啥也没说,就提笔写了句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明摆着告诉对方:我心里只有圣贤道义,没有帝王野心。 后来这话传到朝廷,慈禧才算松了口气。您想想,一个一辈子教子弟 “慎独修德” 的人,连下属多拿点军饷都要骂 “坏了家风”,怎么可能干出篡逆的事?这不是他装样子,是打年轻时候读的书、修的身,早把这条路堵死了。 再说第二个更要命的原因:就算他真动了心思,手里也没那个本钱造反!别瞧湘军巅峰时号称 55 万人,那都是虚的,南京城破刚俩月,曾国藩就亲手把最能打的五万嫡系 。 也就是九弟曾国荃的 “吉字营” 给裁了,到最后整个湘军就剩不到 10 万人,这点兵力别说打北京,连守住江南都费劲。 他为啥急着裁军?还不是朝廷盯着呢!慈禧刚掌权就玩 “调虎离山”,刚破城就催他去湖北剿捻,把两江总督让李鸿章代理,明摆着要削他兵权。 更狠的是朝廷掐着他的粮饷命脉。湘军打仗全靠两江的厘金和盐税撑着,可朝廷转头就想把两江总督换成慈禧的亲信吴棠,这招 “釜底抽薪” 太毒了,曾国藩自己在家书里都急得说 “李不在两江,则余之饷无着矣”。 李鸿章要是不在两江,我的军饷就彻底没着落了。您想想,没军饷的军队就是散沙,真造反了,士兵们跟着他喝西北风? 更别提他手下那帮人也不是一条心。李鸿章的淮军是他一手提拔的,可李鸿章多精啊,当初为了不得罪曾国藩,宁愿得罪左宗棠去浙江 “抢功”,但真要跟着造反,他肯定先保自己的前程,毕竟淮军早成了他的私兵,犯不着陪曾国藩赌命。 还有左宗棠,虽说也出自湘军体系,可早就拉山头建了 “楚军”,跟李鸿章斗得你死我活,朝廷正好用他们俩制衡曾国藩,这三人互相掐,怎么可能拧成一股绳反朝廷? 有人说他手握江南半壁江山,可您瞅瞅破城后的样子:南京城里十万人死的死逃的逃,良田全毁了,赋税收不上来,他忙着恢复科举、整顿漕运都来不及,哪有闲钱养兵造反? 再说朝廷里还有僧格林沁的骑兵盯着,虽然僧格林沁后来被捻军杀了,但朝廷手里的牌还多的是,真打起来,曾国藩未必能赢。 说到底,曾国藩不造反,一是骨子里的忠君思想拴住了他,这辈子就认 “君臣大义” 的理,造反等于刨了自己的根。 二是朝廷早把他的兵权、饷源掐得死死的,湘军被裁得只剩空架子,手下又各怀心思,根本没实力跟朝廷叫板。 这俩坎儿,随便一个都迈不过去,更别说俩加一块儿了!所以他压根不会造反,不是不想,是真的不能,也不愿啊!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