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坦言,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

非常盘点中 2025-11-13 14:23:20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坦言,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 到10 年的时间来挽回。  尹志尧的乐观不是空口白话,中微的刻蚀机就是最硬的底气。作为芯片制造的“雕刻刀”,刻蚀机的精度直接决定芯片能做到多小。 他在公开场合明确说过,中微的刻蚀机设计压根没瓶颈,从45纳米一路升级到2纳米都没问题,无非是精雕细琢的过程。这不是吹牛,如今中微的设备已经走进了台积电的生产线,打破了多年来美日企业的垄断。 要知道,十年前我们连14纳米的门槛都摸不到,现在能跟国际巨头同台竞技,这份进步足够支撑“5到10年追赶”的判断。 但乐观的背后,是人才流失的锥心之痛。尹志尧见过太多顶尖华人人才扎堆美国实验室的场景。从芯片材料研发到制造工艺优化,关键岗位上黄皮肤的身影随处可见。 这不是个例,上世纪90年代,东南大学教授王志功从德国回国时,国内集成电路人才满打满算就几千人,而硅谷的华人工程师已经形成了规模。 更扎心的是,这些人才掌握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行业里最核心的资源和经验,就像拿着钥匙的人站在别人的大门前,自家的门锁却没人会开。 不过王志功的经历,也藏着人才回流的希望。1997年,他放弃德国研究所的优渥待遇回国,手里只有一间60平方米的空房间和100万启动资金。外国供应商一套电路软件要价1万美元,他就发上百封传真谈判,最终7000美元拿下12套。 国内没代工条件,他就飞遍欧美,跟13家工厂签合作协议。就这么从零开始,他带领团队做出了24Gb/s的高速芯片,创造了当时的纪录。如今他培养的上千名硕士博士,已经成了国内芯片行业的中坚力量。这说明,只要有土壤,人才就会生根结果。 现在国内的“土壤”确实越来越肥沃了,求是网就提到,高校正和国家实验室联手培养研究生,企业也能给战略人才更大的自主权,从经费到研究路线都能自己定。 中微公司里,海外归来的工程师能拿到和国际接轨的薪资,实验室设备不比硅谷差;华为海思更是砸钱建人才公寓,连家属就业都帮着解决。 这种诚意正在见效,近几年美国因“中国行动计划”限制华人科学家,反而让不少人选择回国,仅2024年就有300多位芯片领域专家回国效力。 更关键的是,我们已经明白,技术和人才从来不是二选一。尹志尧的刻蚀机再厉害,没人会用、没人升级也白搭;反过来,光有人才没有技术平台,也留不住人。 现在国内一边啃硬骨头,中微攻坚3纳米刻蚀机,长江存储突破存储芯片技术;一边搭台子,高校扩招微电子专业,企业和高校建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真实项目。就像王志功说的,做芯片得有工程师精神,既要耐住寂寞搞技术,也要敞开门留人才。 美国曾经靠着高薪和平台把人才挖走,现在我们用技术突破搭起舞台,用诚意把人请回来。尹志尧的矛盾,其实早有答案:5到10年的技术追赶,靠的是每一个留在国内的工程师,也靠每一个选择归来的科学家。芯片这仗,拼的是实验室里的精度,更是人才心里的温度。 当我们的刻蚀机越来越精,当回国的人才越来越多,那些曾经卡我们脖子的技术,早晚会变成我们手里的王牌。毕竟,最聪明的大脑加上最扎实的技术,才是中国芯片最硬的底气。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