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近七十年,他未错一刀,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鸿鹄浮歌 2025-11-13 15:40:51

从医近七十年,他未错一刀,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他一生做了上万台手术,救了无数人的命,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一次他“没做”的手术。 那一年,一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父亲,找到了裘法祖,他年仅6岁的女儿肚子里长了个巨大的肿瘤,已经压迫了血管和器官,跑遍了各大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救了,准备后事吧”。 当这位父亲跪在裘法祖面前时,裘法祖却沉默了,他仔细研究了所有的片子和检查报告,整整两天两夜没合眼。 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创造一个奇迹,可最后,他把孩子父亲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三百块钱,沉重地说道:“孩子太小,肿瘤太大了,紧挨着大动脉,手术风险极高,我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这钱你拿着,带孩子去想去的地方玩玩,吃点好吃的,别让她再受罪了。” 然而,这件事让很多人不理解,您不是“第一刀”吗?怎么就放弃了?多年后,裘法祖才解释:“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但前提是不能增加病人的痛苦,当手术的痛苦远大于它可能带来的希望时,放弃,也是一种负责。” 这件事就像他行医生涯的一个缩影,他手里的刀,不光有神乎其技的精准,更有掂量生命分量的温度。 1939年,他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当时他的手术技术在德国同行里都出了名,精准到毫米级,被誉为“金手”。 德国医院开出极高的待遇请他当外科主任,但他心里装的却是那个战火纷飞、百废待兴的祖国,1946年,他谢绝了一切挽留,带着妻子和在德国购买的先进医疗器械,毅然回国。 那个年代,国内的外科手术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很多手术根本没人敢做,他回来后,就完成了中国首例成功的脑外科手术,还有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尤其是后者,他硬是把这个手术的死亡率从当时的30%以上,降到了惊人的1%以下,这在当时的世界医学界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他的严谨是刻在骨子里的。做一台腹部手术前,他会把解剖图谱翻来覆去地看,把每一根血管的走向、每一个神经的位置都记在脑子里,闭上眼就能浮现出一幅清晰的“人体地图”。 在手术台上,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切多深、剥离到哪里,分毫不差,助手递器械慢了一秒,都会被他严厉的眼神“杀死”。 他带出来的学生吴孟超,后来成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但刚跟着裘法祖学习时,可没少挨骂,有一次,吴孟超缝合一个伤口,因为一个针脚稍微歪了不到半毫米,裘法祖当场就把他缝好的线全给拆了,严肃地告诉他:“病人的身体不是给你练手的布料,差一丝一毫,对病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才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大家,他不仅对技术要求高,对医德看得更重。 他常说:“做医生,首先要有颗仁心,手上技术再好,心不正,就是个屠夫。” 他给病人看病,从来不看对方的身份地位,只看病情,遇到家里穷的病人,他不仅不收钱,还经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营养品、垫付医药费。 有一次,一个病人家属为了表示感谢,偷偷往他口袋里塞红包,他发现后,当场就把钱甩了回去,脸涨得通红,指着墙上“医乃仁术”的牌匾说:“你这是在侮辱我,也是在侮辱医生这个职业!” 他对自己的学生也是这么要求的,谁要是敢收红包,被他知道了,轻则一顿痛骂,重则直接逐出师门,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医生”这两个字树立了一个标杆。 这就是裘法祖,一个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天还大的人,他手里的那把刀,划开的是病人的皮肤,缝合的却是无数家庭的希望。 裘法祖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医学史上的奇迹,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的至高境界。 他让我们明白,一个真正伟大的医生,不仅要有“仙才”般的精湛技术,更要有一颗“佛心”般的慈悲与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医学的本质,是爱,是对生命最纯粹的敬畏。 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永存。当我们感叹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当我们抱怨有些医生缺乏责任心时,或许我们都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裘法祖老先生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医精诚”,这不仅是留给所有医生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永远铭记和传承的精神坐标。 为这位中国的“外科之父”,这位民族的脊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信源:北京科协2024-06-14 ——回眸|手术刀下的生命之光:裘法祖的医学人生

0 阅读:24
鸿鹄浮歌

鸿鹄浮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