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始终相信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他走了,没能看到麦子金

鸿鹄浮歌 2025-11-13 15:40:51

他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始终相信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他走了,没能看到麦子金黄的丰收景象,但中国的每一寸麦田,都留下了他来过的痕迹。 有人说,我们现在能随便吃上白面馒头、面条,过上顿顿有主食的日子,最应该感谢两个人,一个是让大家吃饱饭的袁隆平,另一个就是让大家吃好饭的李振声。 很多人可能对李振声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知道。 这事儿得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老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尤其是在黄淮海那一大片地方,小麦得了一种叫“条锈病”的怪病,就像是麦子的癌症,成片成片地枯死,根本打不到粮食。 农民们看着枯黄的麦田,心里那个愁啊,饭都吃不上了,还谈什么别的呢?当时,年轻的李振声刚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他看到这种景象,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人都能吃上白面馍,再也不用为一口吃的发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登天,当时,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研究怎么让小麦增产、抗病,但都没什么好办法。 李振声想,既然普通的小麦品种不行,那能不能从它的“亲戚”身上想办法呢?他把目光投向了一种长在野地里、毫不起眼的野草——偃麦草。 这种草生命力特别强,风吹雨打、病害侵袭都奈何不了它,李振声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是能把偃麦草强大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娇贵的小麦身上,不就能培育出又抗病又高产的新品种了吗?这个想法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 小麦和偃麦草,虽然是远亲,但就像马和驴一样,跨物种杂交,生出来的“骡子”往往是不能生育的,根本没法留种推广。 国外的很多专家都试过,全都失败了,断言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但李振声偏不信这个邪,他觉得外国人做不到的,中国人不一定做不到。 于是,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试验田,那条件叫一个苦啊,没有先进的实验室,他们就在露天的田地里干。 为了让小麦和偃麦草能成功“联姻”,他们得像个媒人一样,小心翼翼地在花开的那一刻进行人工授粉。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夏天顶着大太阳,一蹲就是一整天,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进土里。 冬天顶着寒风,手都冻僵了,还在田里观察记录,一年又一年,他们做了几千上万次的杂交实验,可结果大多是失败,要么是杂交后不结籽,要么是结出的籽是瘪的,根本种不活。 身边的人开始动摇了,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劝他放弃,但李振声就像一根钉子,死死地钉在了这片土地上。 他坚信,失败了这么多次,离成功肯定不远了,终于,在无数次失败之后,奇迹发生了,他们培育出了一株既有小麦的优良品质,又继承了偃麦草强大抗病能力的杂交后代。 看着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李振声和团队成员们激动得像个孩子,他们给这个新品种取了个名字,叫“小偃”系列,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小偃6号”。 这个品种简直就是个“超级麦子”,不仅彻底解决了条锈病这个心头大患,产量还比普通小麦高出一大截,一下子提高了30%!这个消息传开,整个中国农业界都轰动了。 农民们奔走相告,种上了“小偃6号”,地里的麦子长得又高又壮,麦穗沉甸甸的,压弯了腰,那金黄的麦浪,是老百姓眼里最美的风景。 据后来的统计,“小偃6号”推广种植了3亿多亩,光是增产的粮食就超过了150亿斤,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粮仓被填满了,无数人不用再挨饿了。 李振声当初“让中国人吃上白面馍”的誓言,真的实现了,他不仅解决了小麦的吃饭问题,还琢磨着怎么让农民种地更省力、更省钱。 他研究出了一套“少耕节本”的种植方法,让土地能够休养生息,同时还能保证高产,为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让中国的杂交小麦技术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当他站在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时,这位朴实的老人,想的还是地里的麦子,很多网友说,我们享受着袁隆平和李振声这些国士们带来的福气,却对他们的名字如此陌生,这是一种悲哀。 确实,相比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这些把一生都奉献给土地和人民的科学家,显得那么默默无闻。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日复一日在田间的坚守,他们没有数不清的粉丝,却用一粒粒种子,养活了十几亿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脊梁,是应该被刻进历史、被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 一辈子,一件事,一颗心,李振声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他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田野上,把成果种进了亿万农民的心坎里。 如今,我们端起饭碗,吃着香甜的馒头和面条时,不应该忘记,这份看似平常的幸福背后,是一位老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耕耘与奉献。 他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让我们一起向这位“中国杂交小麦之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 信源:党建网2024-10-23——奋斗者|李振声:大国粮仓的“科技脊梁”

0 阅读:0
鸿鹄浮歌

鸿鹄浮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