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对外宣布:回购中国已购光刻机!外媒:ASML 的专利权陷入危机 2025 年 10 月,围绕 ASML 未履行售后维护义务的争议,长江存储等中国芯片企业提出维权诉求,要求其按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包括对受影响设备的回购处置方案。 这事可不是小打小闹,直接把全球半导体圈的水搅得浑浊无比。外媒马上开始 “敲警钟”,声称 ASML 赖以吃饭的专利帝国恐要 “地震”。从芯片设备出口禁令到今天的回购风波,背后的局谁都嗅得出火药味。 事情追溯到 2023 年那会儿,美国一声令下,联合荷兰,把芯片设备出口管得更紧了。荷兰政府跟进,宣布从 9 月 1 日起,不经许可,ASML 的高端光刻设备基本出不了中国。 国内芯片企业抓紧窗口期采购,2023 年相关光刻设备进口金额显著增长,短期内进口量达数百台,相关采购主要基于正常生产需求。 可热闹没多久,荷兰 2024 年又反悔,部分出口许可说撤就撤,设备卡在路上,售后和零件供应说断就断。 到了 2024 年下半年,国内有芯片厂的光刻机光源出故障,原厂维修遥遥无期,生产线效率掉了 15%,不少企业眼瞅着设备成了 “废铁”。 国内部分企业的相关设备因售后中断受影响,涉及的设备价值规模较大。更气人的是,ASML 明明在合同里承诺 10 年维护,如今却以外部法规为由撂挑子。这下子,中企有理有据地要求 ASML 回购设备,要不是被逼到份上,谁愿意折腾这出? 但这场风波显然不只是买卖纠纷那么简单。中国企业这次回购要求,明面上是合同维权,实际上却是对 ASML 核心专利权的 “卡脖子”。 长江存储公开表态,如果 ASML 不履约,就要动用法律武器,冻结其在中国资产。更狠的是,中方隐约放话:既然 ASML 自己违约,那专利保护力度也未必能一如既往。 这在国际专利圈子里绝对是 “下猛药”。ASML 这些年靠着 5000 多项光刻专利稳坐行业头把交椅,谁都知道中国市场体量大,万一专利保护出现裂缝,本土企业借机技术突破,ASML 的垄断地位就危险了。 事实也摆在那儿,光刻机这块,中国不是光靠进口混日子。上海微电子长期致力于 28 纳米浸没式光刻机研发,2023 年已有相关设备交付市场的消息,2024-2025 年持续推进技术迭代与新专利布局,极紫外技术也开始探索。 外界其实早就看出来,中国在技术创新这条路上,不但不慢,还越走越快。对 ASML 而言,如果在中国市场的专利优势被撕开口子,不只是损失一笔业务那么简单,更有可能动摇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护城河。 ASML 这回真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欧美的法规卡着脖子,哪怕心里一万个不愿意,规矩就摆在那儿。另一方面,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不是小数目。 2023 年中国市场占 ASML 光刻系统销售额的 29%,2024 年中国大陆首次成为其最大市场,销售额占全球总营收的约 36.1%。 在全球供应链一环接一环的格局下,一家企业的窘境,很快就会传导到上下游。现在不只中国企业不痛快,连韩国等市场的客户也开始担心:ASML 以后会不会因为别国的政策,突然断供? 其实,牌不止握在 ASML 手里。自 2023 年起,中国对镓、锗等关键原材料的出口也收紧了,这让西方半导体企业生产成本水涨船高。你来我往,供应链的安全感早就没了。 ASML 高管虽然嘴上说影响有限,市场却一点都不买账。现在谁都知道,ASML 成了地缘政治的 “夹心饼干”,左右难做人。 短期内它想拖一拖,指望局势缓和。可放长远看,这样的封锁只会逼出新的强大对手,最后吃亏的可能还是自己。 说白了,这场 “回购” 风波表面上是合同纠纷,骨子里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知识产权和供应链安全的大碰撞。全球化这条船一旦漏水,哪怕是 ASML 这样的巨头,也会显得很脆弱。 无论这波回购风潮最后怎么定,中国半导体自研设备的步伐已经停不下来。业内都看得明白,2026 年中国本土设备在成熟工艺领域的占有率会有大提升。ASML 的专利堡垒虽然没塌,但裂缝已经肉眼可见。 这场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它把技术保护、市场开放和国家安全的平衡拉到聚光灯下,让全球芯片产业链的信任基础接受最严峻的考验。最后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谁能顶住风浪、守住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