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院长萧宗煌叫嚣,“故宫文物是在“中华民国”执政时带来到台湾的,属于“中华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14 17:08:26

台北故宫院长萧宗煌叫嚣,“故宫文物是在“中华民国”执政时带来到台湾的,属于“中华民国”的财产。”从历史维度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主体源自北京故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躲避战乱,一批故宫文物历经艰辛南迁。 萧宗煌这番话,说白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把 “临时保管” 和 “所有权” 搅成一锅粥,真要扒开历史的底子看,这话里的漏洞比筛子还多。 先不说别的,台北故宫那些宝贝的根儿,压根就不在什么 “中华民国”,往前数几百年,全是明清两代的皇家遗产,是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民族家底。 1925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早就把这些皇家私产变成了国家公器,属于全体中国人,那会儿 “中华民国” 刚执政十几年,哪来的底气说这些文物是自己的?这逻辑跟借了别人家传家宝,转头就宣称宝贝是自己的没两样。 要把这事说清楚,还得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烽火岁月讲起。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一爆发,华北局势就跟泼了油的火似的往上窜,故宫人看着库房里的稀世珍宝,知道要是被日军掳走,就是民族千古罪人。 1933 年 2 月,第一批文物趁着夜色从北平西站出发,2118 箱宝贝装在定制的厚木箱里,外面裹着新棉花,车厢四周架着机枪,马队跟着列车一路护送,连站台都戒了严。当时还有人跳出来反对南迁,说这是 “逃跑”,甚至扬言要在铁路上放炸弹,最后还是靠军警出面才压住场面。 就这样,前后分五批运出 13427 箱文物,连同一并南迁的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的文物,总共近两万箱,这哪里是 “中华民国” 的财产转移,分明是故宫人用命守护民族遗产的开始。 1937 年抗战全面打响,这些文物更是成了 “烽火中的孤儿”,被迫分三路往西南转移。南路文物先到长沙,刚存进湖南大学图书馆没几天,日军的轰炸机就来了,图书馆被炸成废墟,幸好文物提前转移到贵州安顺华严洞,才算捡回一条命。 中路的宝贝更折腾,从西安到宝鸡,故宫人在荒地里挖地窖藏文物,后来又往四川运,32 岁的职工朱学侃在查舱位时失足摔死,成了为护宝献身的第一人。北路文物经延安转西安,一路上躲轰炸、避战乱,箱子上的封条磨破了又贴,贴了又磨。 就说那尊西周毛公鼎,高 53.8 厘米,重 34.7 公斤,内壁近 500 字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活化石,它跟着中路文物翻山越岭,在地窖里待过,在山洞里存过,全靠故宫人用棉纸一层层裹,稻草一根根塞才完好无损,这些人护的是祖宗的东西,可不是某个政权的私产。 抗战胜利后,这些辗转数万里的文物集中到重庆,1947 年又东归南京,当时故宫人都盼着早点把宝贝运回北平老家,没人觉得这些文物该属于哪个政权。 可到了 1948 年底,内战局势紧张,国民党当局仓促决定挑精品运台,1948 年 12 月 “中鼎号” 军舰载着 320 箱文物先出发,1949 年 1 月 “海沪轮” 运了 1680 箱,2 月 “昆仑舰” 又运走 972 箱,总共 2972 箱,还不到南迁文物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些文物到台湾后,先塞在台中糖厂的仓库里,后来才建了台北故宫,说白了就是把别人家的宝贝暂时存了个地方,怎么存着存着就成自己的了? 更讽刺的是,台北故宫那些引以为傲的 “镇馆之宝”,没一样不是从北京故宫挪过去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本来藏在紫禁城的三希堂,南迁时跟着文献馆的箱子走,最后被运到台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也是南迁文物中的一员,如今跟藏在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隔海相望;还有那棵翠玉白菜,原是清宫的陈设品,当年打包时不知道被故宫人用棉花裹了多少层才送上南迁的火车。 这些文物上的每一道痕迹,记录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跟 “中华民国” 的所谓 “产权” 压根不搭边。要是按萧宗煌的逻辑,那明清皇帝的遗产是不是该归皇室后裔?显然说不通,因为这些文物早就成了民族共同的财富。 再说法理上的事儿,一个政权的更迭从来带不走国家的文化遗产。中华民国 1949 年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继承了包括故宫文物在内的国家财产,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法理原则。 萧宗煌刻意强调 “中华民国执政时带来”,无非是想偷换概念,可历史数据摆在哪儿骗不了人:南迁的 13427 箱文物里,78% 最终回了北京,运到台湾的只是一小部分;北京故宫现在有 186 万余件藏品,台北故宫的 69 万多件里,核心还是当年从北平运走的那些。 说白了,就是拿了别人家的一小部分宝贝,转头就宣称所有权,这操作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顾了。那些当年护送文物南迁的故宫人,比如那志良、庄严,临终前都盼着文物回家,他们守护的是民族的根,不是某个政权的面子,萧宗煌这番话,估计连这些前辈的在天之灵都听不下去。

0 阅读:15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