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琉球大使林世功在李鸿章府邸门口不吃不喝跪了两天两夜,求

代天谈历史 2025-11-15 00:36:25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琉球大使林世功在李鸿章府邸门口不吃不喝跪了两天两夜,求李鸿章派兵拯救琉球,李鸿章漠不关心,置若罔闻,闭门不见,见死不救,林世功在绝望之际绝食自杀,令人泪目。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设冲绳县,将国王尚泰迁往东京。灭亡消息到福州,林世功与同伴悲痛。世子尚典通过商人送信,命令继续求助,出兵恢复主权,否则以死示志。林世功决定北上,向掌控北洋的李鸿章请愿。他们剪发换装,避开日本监视,一路到天津。林世功穿琉球官服,跪在总督府门前石板上,从早到晚两天两夜不食不饮。膝盖磨损出血,身体因寒冷和饥渴颤抖。他捧血书呼喊,不愿生为日本属民,死为日本属鬼。向德宏和蔡大鼎陪伴,递交国王国书,说明日本士兵入首里城,拆除标志,改行政制度。围观者投以怜悯眼神,有人议论琉球不公。府内官员知情,却不开门。李鸿章面对清朝困境,西北俄国扩张,西南法国纠纷,资金短缺,海军未成。他评估出兵风险大,倾向外交拖延,考虑日本分岛协议,让宫古和八重山给清朝,换在华权益。琉球存亡在他看来非核心,稳定优先。两天后,林世功体力尽,声音沙哑,门仍闭,转往北京求援。 李鸿章的拒绝源于清朝整体策略,他推动北洋海军建设,但当时力量不足。琉球使者跪求时,天津天气寒冷,加剧林世功身体负担。他血书内容强调琉球历史忠诚,日本行动违法国际惯例。使团成员轮换守候,避免日本间谍干扰。围观人群中,有人提供水食,但林世功坚持绝食。府邸侍卫多次劝离,无效。李鸿章内部讨论琉球案,权衡中日关系,避免冲突升级。日本提出分岛方案,包括贸易特权,李鸿章犹豫是否接受。跪求无回应,林世功等北上,继续上书。 跪求过程暴露清朝外交局限,李鸿章优先内部稳定。林世功两天坚持,身体虚弱到极限。血书详细列日本入侵步骤,从1875年控制王宫到1879年设县。向德宏递国书时,侍卫转交,但无反馈。路人议论反映社会对琉球同情。李鸿章知琉球求援,却选择回避,专注西北和西南事务。分岛方案中,日本让两岛,换最惠国待遇,李鸿章视之为可行路径。林世功起身时,体力衰竭,与同伴到北京总理衙门。 跪求失败后,林世功一行到北京,上书九次,在东华门外拦官员轿子,磕头陈述琉球被吞并经过。清官员表达关切,提供住所,但无法改变。1880年,中日谈判推进,日本同意让宫古和八重山给清朝,准备协议。林世功知方案,认为默认分割,违背国王令。他多次反对无效,11月20日上午写绝命诗,记录五年忧国,到衙门递最后请愿书,拔剑结束生命,年三十八。清官员为其忠义动,集资二百两银,安葬通州张家湾。剩余使者回福州琉球馆,以贸易维持,继续推动复国。六七十年,这些流亡者称脱清人,向各方呼吁,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最后一批离开中国。琉球融入日本成冲绳。十五年后,清朝甲午战败,割台湾,丧失干预能力。 林世功自杀触动清廷,慈禧叹其忠臣,赐银安葬。分岛条约未签,日本公使归国,谈判中断。琉球流亡者在福州基地,通过小生意存活,坚持复国努力。通州墓园埋多琉球人,林世功墓成为象征。抗日战争前,他们与清朝官员保持联系,报告日本在琉球行动。甲午战争后,清朝无力,琉球地位固定。日本吞并后,琉球人面临文化同化,但流亡者保留传统。 后续中,林世功举动虽未救国,却凸显晚清无力。琉球馆成为流亡中心,他们自称脱清人,强调独立身份。六七十年活动包括上书和联络,1937年战争迫使离开。清朝在琉球案中,外交失败预示更大损失。

0 阅读:0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