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的华人群体,大部分祖先来自中国南方省份,像福建、广东和海南,这些人从19世纪就开始移民。那时候,他们是为了逃避贫困和战乱,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这个热带岛屿。早期移民多是劳工,在码头或种植园干活,生活条件艰苦。到了20世纪初,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的一部分,华人社区逐渐壮大,形成牛车水那样的聚居区。那里卖各种中国商品,节日时还会办庙会。 但二战期间,日本占领新加坡,很多华人遭受迫害,这段经历让大家对外部势力保持警惕。战后,华人开始参与政治活动,推动自治。1950年代,华人占人口多数,但社会分层明显,有的做生意发家,有的还在底层挣扎。独立前,马来西亚联邦的组建让族群关系紧张,因为马来人担心华人主导。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从那时起,就开始从“中国移民”转向“本地居民”。现在,华人占比约74%,但他们更强调新加坡人身份,而不是单纯的华人标签。这点从日常生活中看得很清楚,比如年轻人很少用方言交流,转而用英语和普通话混杂。 新加坡独立后,族群和谐是头等大事。1964年两次种族冲突造成多人伤亡,暴露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间的裂痕。政府吸取教训,从1960年代起用公屋作为工具,促进整合。1989年正式推出族群整合政策(EIP),规定每个公屋区华人比例上限84%,马来人22%,印度人10%。这政策适用所有HDB平价屋,占新加坡住房80%以上。买房时,买家得查配额,如果超标就不能交易。这防止形成种族飞地,像以前华人扎堆的区域。 政策还延伸到政治,1988年引入集选区制度,每个选区至少一名少数族裔议员,确保议会多样性。2016年起,总统职位轮流给不同族群,避免华人垄断。语言方面,英语是官方语言,学校主用英语教课,母语如华语只占少量课时。1979年讲华语运动鼓励用普通话取代方言,媒体禁播方言节目。这让年轻人华语水平一般,只够考试用。结果,新加坡华人对中国文化有认同,但政治上保持距离,不想被绑上中国标签。 新加坡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很现实。很多人觉得中国是祖籍地,有文化联系,比如过春节吃饺子,但不等于支持中国政策。调查显示,大部分新加坡华人视中国为外国,对大陆事务不感兴趣。像2024年民调,60%华人更倾向美国而非中国,在地缘问题上中立。原因在于新加坡外交原则,平衡大国关系。一边和中国贸易额超千亿,一边让美国用军事基地。 非典时,新加坡批评中国防控,钓鱼岛争端时劝中国别纠缠历史。这反映小国生存策略,不偏不倚。华人社区内部也多样,早代移民还叫中国“国内”,但年轻人不同,受双语教育影响,英语是日常用语,对中国新闻只当国际消息看。一些人甚至讨厌大陆游客行为,认为他们不守规矩,影响本地形象。身份认同上,几乎没人先说“我是华人”,而是“我是新加坡人”。这点从社交媒体看明显,Reddit上新加坡人讨论时,常强调本地身份,拒绝被视为中国分支。 误区在于以为新加坡华人多,就最受欢迎。其实相反,政策故意限制华人优势,避免多数欺凌少数。EIP导致少数族裔卖房难,因为华人买家多,价格受影响。像马来人小区,华人比例低,卖家得等合适买家。批评者说这政策加剧不平等,华人有时觉得委屈,但政府坚持是为长远稳定。历史背景是独立时,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对新加坡华人主导有疑虑,怕成“第三中国”。李光耀清楚这点,1976年访华全程英语,签字用英文,显示独立。经济上,新加坡靠航运和金融,人均GDP高,但依赖全球市场,不能在族群上出乱子。华人虽占大头,却得让位给别人坐主位,这像一桌饭,大家轮流夹菜。结果,华人对中国好坏不那么在乎,更关心本地房贷、就业和教育。2024年统计,华人占比74.3%,但认同新加坡人远超华人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