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好心提醒,近期不要去日本旅游,结果想到有一大波人急眼了,说自己就要去。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没弄明白国家提醒的分量,把安全警示当成了普通旅游建议,11月14号外交部发的“避免前往”,跟以往“谨慎出行”完全不是一回事。 11月14日,外交部官网更新了对日本的旅行提示,将此前的“谨慎前往”升级为“避免前往”,还特别标注了“安全风险上升”的字样。 这本是国家出于公民安全考虑的善意提醒,没想到却有不少人跳出来反驳,说“旅游是个人自由”“想去就去”,甚至有人质疑提醒的必要性,这样的反应实在让人有些意外。 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避免前往”和“谨慎出行”这两个词的差别有多大。翻开外交部过往的旅行警示分级就能明白,“谨慎出行”更多是针对当地可能存在的小规模疫情、自然灾害等潜在风险,提醒游客做好防护; 而“避免前往”则意味着当地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比如公共安全局势恶化、重大疫情暴发或者其他可能威胁人身安全的情况。这次日本的警示升级,背后是多方信息的综合研判,绝非空穴来风。 有媒体报道,近期日本多地出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健康异常事件,部分景区还发生了多起游客物品失窃、被当地人员恶意纠缠的情况,这些都让赴日旅游的安全系数大大降低。 另一种是把个人消费和国家利益割裂开了,日本观光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到9月,中国赴日游客数量达到748万人次,占同期日本外国游客总量的38%,而中国游客在日消费总额更是高达3200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有多惊人?日本最大的免税店集团Laox的财报显示,中国游客贡献了其52%的销售额,也就是说,咱们同胞的消费直接撑起了日本免税店行业的半壁江山。 在大阪心斋桥、东京银座这些热门商圈,不少商铺都专门配备了中文导购,甚至直接用人民币结算,就是因为中国游客的消费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有人说“旅游消费是个人选择,和国家利益没关系”,这种想法其实很片面。旅游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大规模的游客流动和消费会直接影响两国的经济互动。 尤其是在当前中日关系微妙的背景下,每一笔消费都可能被赋予更多含义。日本《朝日新闻》就曾发文称,中国游客的回归让日本旅游业“起死回生”,甚至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股价上涨。这种情况下,把个人消费和国家利益完全割裂开,显然是不客观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布旅行提醒,从来不是要限制个人自由,而是在尽最大努力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回顾过去,无论是初期提醒公民避免前往高风险国家,还是地震、战乱地区的撤侨行动,国家始终把人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这次赴日旅游提醒也是一样,目的是让大家充分了解风险,做出更稳妥的选择。毕竟,旅游的意义是放松和愉悦,如果带着安全隐患去旅行,不仅无法享受旅程,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理性看待这件事并不难,只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避免前往”的警示分量,二是个人消费与整体局势的关联。与其急着反驳,不如多花点时间了解警示背后的原因,毕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于那些坚持要去的人,也希望他们能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提前了解当地的风险情况,确保自己的旅程能够平安顺利。 官方信源: 1. 外交部更新赴日旅行提示:避免前往_中国外交部官网 2. 2025年1-9月中国赴日游客数据_日本观光厅 3. Laox集团2025年三季度财报_日本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