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个苏联女兵看到一个日本战俘英俊潇洒,她悄悄对男人说:“如果你答应和

小史论过去 2025-11-17 12:09:06

1945年,一个苏联女兵看到一个日本战俘英俊潇洒,她悄悄对男人说:“如果你答应和我生一个孩子,我就带你回苏联,你答不答应?” 二战结束的时候,日本投降了,关东军在满洲被苏联红军抓了个正着,好多士兵就这么成了战俘,蜂谷弥三郎就是其中一个。他本来是普通日本人,早年当兵打仗,1945年夏天被俘后,直接押送到西伯利亚的劳改营里头。那地方冷得要命,战俘们得干重活,修铁路、砍树啥的,很多人撑不住就没了。蜂谷在日本有老婆,叫久子,新婚没多久他就上战场了,她在家乡等着消息。克拉夫季娅·诺维科娃是苏联人,战争期间在后勤部队干活,管战俘营的医疗和行政。她家是农村的,战争把亲人弄没了,她自己扛着过日子。在营地,她每天发吃的、给药,看见战俘们的惨样。 蜂谷到营地后,克拉夫季娅在检查的时候注意上他了,因为他看起来不一样,保持着点体面。蜂谷有伤,得治,她就给他点基本药和吃的,换他教点日语。这成了他们接触的开始,蜂谷教简单日语词,克拉夫季娅教俄语,两人慢慢熟络起来。营地日子苦,这种交流让双方有点寄托。时间一长,他们见面的机会多起来,克拉夫季娅让他干轻活,不用那么累。他给点小东西回礼,还说说日本的事儿,帮助她懂点外头文化。战争刚停,营地里头到处是不确定,遣返名单一出来,大家都紧张。克拉夫季娅开始想自己的以后,她对家庭有想法,也认可蜂谷,就提了生孩子的条件,作为让他留在苏联的交换。 蜂谷纠结着,日本老婆在等着,可苏联这儿是另一种活路。克拉夫季娅的提议是营地现实,好多战俘为了活下去选类似办法。他们商量孩子怎么养、身份怎么办,蜂谷同意了,关系就深了。她用职位改点记录,让他避开遣返。这事儿显示出营地权力不均,也说明战后妇女在重建中的作用。克拉夫季娅的决定跟苏联政策有关系,那时候鼓励战俘融入,补劳动力缺口。蜂谷干活证明自己,得了点自由。他们的关系从实用变成依赖,孩子计划成了纽带。蜂谷后来写书,讲了营地人际的复杂。 蜂谷留下来,跟克拉夫季娅组家,生了个儿子。克拉夫季娅继续营地工作,到1950年代初政策变了。他干铁路和农业,慢慢融入当地。儿子长大学两种语言,身份问题有,但家里支持着。婚姻持续几十年,蜂谷有时给日本老婆寄信,处理感情事儿。克拉夫季娅后来因经济问题被查,关了十年。蜂谷一个人带孩子,靠干活过日子,还写东西记经历。她出来后,俩人一起面对穷日子和社会眼光。蜂谷1956年能回国了,留财产给苏联家人。这分开让他难受,回国后出书,讲两段婚姻的拉扯。 蜂谷晚年住日本,儿子在苏联,成了跨国家庭。克拉夫季娅2010年代初走了,蜂谷的书成了历史资料。说起这个事儿,得从二战后苏联对日本战俘的政策说起。那时候苏联抓了大概60万日本人,送到西伯利亚和远东劳改,大部分1949到1956年才放回去,好多人死于劳累、饿和病。营地条件差,食物少,冬天冻人,医疗基本没有。蜂谷这样的幸存者,通过各种方式适应。克拉夫季娅作为营地工作人员,地位比战俘高,她的选择反映了战后苏联社会的需求,人口损失大,需要劳动力。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