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

茂盛楼兰 2025-11-17 12:37:15

“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铃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很快凭借小型、经济、稳定的车型打下了基础。不论是城市小巷,还是城镇街道,铃木的奥拓、雨燕等车型都随处可见。 彼时中国家庭购车需求巨大,小车既省钱又方便,成为不少人的第一辆家用车首选,2011年长安铃木销量更是突破22万辆,达到巅峰,可谁也没料到,短短几年后这个小车之王会以近乎“清仓”的姿态离场。 说起来也有意思,铃木的败退绝非意外,纯粹是跟市场需求拧着来的结果,2014年后中国消费者开始追捧大空间SUV,哈弗H6单车型年销量都能突破58万辆,可铃木还死磕小型车,产品线里紧凑型以上车型占比不足15%。 长安提议搞新能源转型,日方管理层直接以“风险高”拒绝,眼睁睁错过2015-2018年的电动车黄金窗口,更糟的是长安铃木和昌河铃木的双合资内耗,2017年两家总销量还不如吉利博越单车型的八成。 等到2018年曝出零部件质量问题,铃木非但不补救,反而放出“宁死不向中国市场低头”的狠话,结果当年销量直接腰斩到3.45万辆,这硬骨头算是啃到了石头上。 后来2018年9月铃木硬是把长安铃木50%的股权以1元价格甩给了长安,美其名曰战略调整,实则是连维持合资的成本都扛不住了。 退出中国市场之后,铃木倒是专心经营印度市场去了,可这看似“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操作,仔细琢磨全是门道与隐患,在印度铃木确实复刻了当年的辉煌,2024年卖了179.4万辆车,占当地42%的市场份额,相当于每四辆车就有一辆是铃木,旗下Alto车型3.1万人民币的起售价,刚好踩中印度工薪族的预算,靠着95%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压低成本,2024年印度子公司净利润都飙到了243亿人民币,比退出中国前的全球利润还高3倍,这账算下来似乎挺划算。 但风光背后全是暗礁,印度市场也在变,2024年SUV销量占比首超40%,可铃木在这个细分市场只占12%,远远落后于现代和塔塔,更要命的是电动化转型,印度政府喊着2030年30%车辆电动化,可铃木2023年在当地电动车市场几乎没存在感,塔塔一家就占了68%的份额,即便砸了80亿美元建工厂造e-Vitara电动车,还想出口100多个国家,结果刚投产就因稀土短缺把产量砍了三分之二,这迟到5年的电动化布局,怎么看都像赶末班车。 说到底,市场从不是靠硬气就能站稳的,铃木用1元股权转让的代价证明了这点,它在印度的成功只是踩中了阶段性需求,可当年在中国犯过的“刻舟求剑”的毛病,似乎又在重演,或许铃木修到死都不承认后悔,但看着中国市场的蓬勃和自己电动化路上的磕磕绊绊,这不低头的底气,怕是早没那么足了。

0 阅读:38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