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算是见识了什么叫“既要又要”的顶级操作。 日本首相刚把“台湾有事”扯进“存亡危机事态”,提及可能的相关应对,触碰中日关系的红线,转头外务省高官就带着沟通意愿访华了。 核心诉求就俩:第一,宣称高市早苗的相关发言“没改变日方一贯立场”;第二,请求“即便有分歧,也别影响人员交流”。 绝了。这套路玩得比变脸还快——先触及中方底线,再表达沟通意愿,说“咱们还得好好处”。 怎么做到的?就是把“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抛诸脑后,把“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性刻意淡化。高市早苗的发言已明显突破历代日本内阁的表述尺度,连日本前首相都批评这是“极具争议的不当言论”,结果到了外务省这儿,就成了“立场没变”的辩解。 一边想配合相关阵营搞“以台遏华”,为自身相关政策调整找借口,一边又舍不得中日人员交流、经济合作的实际利益;一边让中方忍无可忍召见其大使严正交涉,同时提醒公民谨慎赴台相关行程,一边又想粉饰太平,保住表面的沟通渠道。 这哪是来谈合作的,分明是来“解释+求谅解”的:我发表了争议言论,但我没恶意;我触及了红线,但咱们还得做朋友。 但你品,你细品。 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是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是不干涉中国内政。这不是可以随意模糊的空话,是50多年邦交正常化的基石。 现在日方的操作,相当于把这块基石撬起来当垫脚石,踩完了还想扶起来假装没动过。今天能把“涉台争议言论”说成“立场未变”,明天就能把“互不侵犯”的共识进行灵活解读;今天能拿中国的核心利益当博弈筹码,明天就能把所有共识当可调整的条款。 这种“先引发争议再寻求缓和”的游戏,自欺欺人终究站不住脚。中方的反制已经摆在那儿,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也在警告这是“让国家陷入外交被动”。 国际关系的信任从来不是单向施舍,而是双向守护。西方打破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共识,日本现在又在消耗“政治承诺算数”的信任基础。 50多年建立的互信,哪经得起这种反复横跳的消耗?今天你能把底线当可协商的空间,明天谁还敢信你说的任何一句话?为了短期的政治私利,把长期的国家信誉当一次性道具,这代价,迟早得日本自己买单。

用户16xxx72
千万别道歉,别撤回,最好现在就宣战,我们都盼着你们来打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