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没明白,美国明白了,美国赶快撤走了部署在日本的中远程导弹“堤丰”,11月17日,日本防卫省通报,已经撤走了在山口县岩国市的“堤丰”导弹。 “堤丰”系统是美国陆军最新型中程导弹,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新型反舰导弹,射程覆盖1700至2500公里,若长期部署在日本,其火力范围可直接威胁中国东部沿海及朝鲜全境。 今年9月,它以“演习需要”为名进驻岩国基地,成为自《中导条约》失效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首批陆基中程导弹之一。 耐人寻味的是,演习结束后,这套系统并未按惯例撤离,而是停留近两个月,这一反常举动被观察家视为美国对华施压的试探,也是对日本国内保守势力的某种呼应。 美国此次撤军看似突然,实则有迹可循。 军事层面,单一“堤丰”系统在潜在冲突中生存能力有限,面对现代化打击体系难以发挥实质作用,美军印太司令部评估认为,此类“象征性部署”反而可能刺激地区军备竞赛。 法律与外交层面,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境内部署进攻性武器本就存在法律争议,若台海或东海发生冲突,美国将难以解释为何在日本领土部署针对第三方的攻击性武器,无异于主动授人以柄。 国内舆论层面,山口县当地民众持续抗议,反对将家园卷入大国冲突的风险中,同时,美国政府内部对过度刺激中国也存在分歧,担心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中国的反应始终强硬而明确,解放军加强在东海方向的战备巡航,外交系统多次严正警告,中国深知,一旦默许美国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将开创危险先例,后续可能在菲律宾等地复制此模式。 日本的处境最为矛盾,一方面希望借助美国力量提升威慑力,另一方面又担心彻底绑上美国战车而丧失战略自主,岸田文雄政府既要满足国内保守势力诉求,又要避免过度刺激中国影响经济合作,这种走钢丝的平衡术极难把握。 美国的策略则展现出实用主义的一面,撤出“堤丰”既可缓解短期压力,又为后续部署保留选项。 有分析指出,美军可能转而寻求在关岛等更安全基地部署类似系统,或通过机动部署方式保持战略模糊。 这场“部署-撤离”的戏码背后,隐藏着美国对亚太战略的深层思考。 一方面,美国需要展现对盟友的安全承诺,但另一方面,又不愿被盟友的利益诉求拖入非核心利益的冲突,尤其在俄乌冲突持续分散精力的背景下,美国在亚太地区采取的是“风险可控的威慑”策略。 同时,此举也可视为向中国传递的复杂信号,既展示军事存在的能力,又通过后撤表明不愿直接对抗的意图,这种“进二退一”的手法,是美国在实力相对下降背景下典型的大国博弈策略。 未来亚太导弹部署可能呈现三种趋势:美国可能将中程导弹从第一岛链后撤至第二岛链或海上机动平台,在维持威慑力的同时减少地区政治压力,日本或将在美日同盟体系内逐步扩大防务自主权,推动本国导弹防御体系建设。 中国可能同步推进军事反制与外交努力,既增强针对中程导弹的拦截打击能力,又通过多边协商强化周边国家拒绝美军导弹入驻的立场。 这场围绕“堤丰”导弹的短暂风波,犹如一面镜子,照见大国博弈的复杂本质,在威慑与克制、冒险与算计之间,没有简单的胜负,只有永恒的权衡。 美国撤出“堤丰”导弹的决策,表面上是一次战略退却,实则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战略调整,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战略困境:既希望维持地区主导权,又不愿承担过度军事部署带来的风险。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此次撤军揭示了美国对华战略的内在矛盾,美国一方面通过“印太战略”拉拢盟友围堵中国,另一方面又担心被盟友拖入与中国的直接冲突。 这种“既要又不要”的心态,导致其政策常常摇摆不定,让盟友难以适从。 对日本而言,这次事件应当引发深刻反思,甘当美国战略马前卒,结果却是需要时被推上一线,不需要时被轻易放弃。 日本追求“国家正常化”的诉求可以理解,但通过依附强权、激化地区矛盾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无异于饮鸩止渴。 从中国视角看,此次事件既证明了坚定反制的外部压力是有效的,也警示我们形势的复杂性,美国撤出导弹不代表放弃遏制,更可能是以退为进,寻找更有利的部署方案。 中国应当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发展不对称作战能力,同时加强区域外交,瓦解美国建立反华导弹包围圈的企图。 这场博弈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各方都在进行“战争边缘政策”测试,通过逐步升级的挑衅行动探测对方底线。 这种游戏极其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从战术试探滑向战略冲突,当前亚太地区最需要的不是军事对抗的升级,而是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和互信措施。 在更大历史维度上,此次事件再次证明,试图通过军事优势维持霸权地位的传统现实主义思维已难以适应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 未来亚太秩序的构建,应当基于共同安全而非军事对抗,基于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各国需要超越冷战思维,共同探索一条符合地区特点的安全与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