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保住我性命的并不是宋女士,而是另一位女人。”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南京,军事委员会那边初定的结果是死刑,换作旁人可能已经六神无主了,但于凤至手里却捏着一张能掀翻牌桌的王牌。 那是一份蒋介石在1931年发给张学良的三封密信复印件,证明了“九一八”不抵抗的命令源头是谁,这东西要是捅出去,蒋介石的政治形象和统治根基都要动摇。 但她没有公开叫板,而是绕了个弯,通过父亲的旧友向宋美龄透露风声,说有“能让全国人知道委员长‘苦衷’”的东西,于是死刑改成了软禁。 在漫长的软禁岁月里,她又把自己活成了一座精神上的堡垒,赵四小姐的出现,对她而言是家庭内部的危机,但她选择的是隐忍接纳,稳住大后方,不让张学良内外交困。 后来在贵州那段最难的日子,她放弃国外的安逸,跑回来陪着他共患难,直到1940年查出乳腺癌,张学良跪地求医,让她去美国,并承诺“绝不认罪”。 即便是1964年被逼着签下离婚协议,她也是含泪签字,但内心从未妥协。她后来在美国发起的舆论营救,揭露国民党伪造“忏悔录”的内幕,这都是她守护张学良人格尊严的方式。 1931年她就抄录并异地保存了密信,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远见的风险对冲,后来因为治病去了美国,她也没闲着,转身杀入华尔街,从头学金融,硬是把自己从帅府夫人变成了商界女强人。 她这么拼命赚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她在比弗利山庄买下的别墅,一砖一瓦都仿照着奉天的老宅来装修,那是在为张学良准备一个随时可以回归的家,一个精神上的故乡。 直到1990年春天,93岁的于凤至在梦中离世,枕边还放着他的照片,一年后,当90岁的张学良终于获得自由,拄着拐杖来到洛杉矶玫瑰园公墓时,迎接他的,只是一块冰冷的墓碑。 碑上刻着“张于凤至”四个字,这不是哀怨,也不是期盼,而是一个女人用一生去捍卫的身份和事实: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魂。 (信源:澎湃新闻——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的离婚同意书,让张学良失声痛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