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退役中将帅化民,甩出一句石破天惊的建议:“别跟日本扯皮了,直接让海警船登岛,把灯塔拆了,主权宣示要拿实际行动说话!”不仅点出中日之间钓鱼岛的尴尬现状,也把“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口号照得透透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钓鱼岛争议的根源其实并不复杂,从历史上来看,钓鱼岛一直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清时期,钓鱼岛就已经被纳入台湾的海防体系。 那时的中国政府就已明确将钓鱼岛作为台湾附属岛屿的一部分,沿海的渔民经常往返于钓鱼岛捕捞。更为重要的是,清朝政府对钓鱼岛的管理和保护也有着明确的历史记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通过《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指出,二战后日本所占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和附属岛屿,都必须归还中国。 而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自然也在归还的名单中。然而,战后美国将钓鱼岛的行政权交给了日本,且没有经过中国同意。中国政府对此始终没有接受,并坚持钓鱼岛归属中国的立场。 从法理上讲,国际法明确规定,领土主权的转移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权的交接。也就是说,日本即便获得了钓鱼岛的“行政控制”,也无法改变该岛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 这种行政控制的合法性,是无法通过单方面的转交和占领就能改变的。因此,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帅化民提出的“海警船登岛拆灯塔”这一建议,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他精准地把握了钓鱼岛问题的核心——实际控制与法理权利的较量。 首先,为什么要拆除灯塔?灯塔是日本在钓鱼岛非法建设的标志,属于未经中国同意的建筑物。 从法理上讲,这种建筑物并不具备合法性,拆除它实际上是在清除日本在钓鱼岛上的非法存在,并通过这一行动宣示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帅化民的提议,不仅是对日本非法行为的反击,也是对中国主权的坚定捍卫。 而且,这一行动本身并非军事性质的挑衅。海警船不是军舰,它是执法工具,目的是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 通过海警船登岛,拆除灯塔,既能明确表示中国的主权立场,又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这样既不失原则,又能够有效避免局势的恶化。 这种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落实主权宣示,而非单纯依赖军事力量的展示。 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一贯拿“实际控制”来作为自己的主权依据,试图通过“占岛即有主权”的方式,将非法占据岛屿的行为合法化。 然而,实际控制并不等于主权。历史上,不少国家曾因战争或其他原因,暂时控制了某些领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拥有了这些领土的主权。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一个人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尽管他长期持有并管理着这件物品,但这并不改变他并不是这件物品的合法所有者。 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不是通过谁控制了这片海域的某个灯塔,或者在岛上驻扎了多少军队来决定的,而是由历史和国际法的明确规定所决定的。 因此,尽管日本通过建立灯塔、派遣巡逻船来加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但这并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 中国海警的常态化巡航,正是用实际行动来反制日本的“实际控制”论,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将用一切合法手段捍卫这一点。 日本近些年频繁喊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口号,试图将台湾问题与日本的安全联系起来,借此为干涉中国内政、加大军备扩张提供借口。然而,帅化民提出的这一建议却直接戳破了这一口号的空洞性。 如果按照日本的逻辑,钓鱼岛离日本本土更近,若钓鱼岛发生争端,理应更能影响到日本的安全。 那么,如果中国采取行动,通过海警船拆除灯塔,试图改变钓鱼岛的现状,难道不应该算是“日本有事”吗? 日本是否会为了一个灯塔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显然,日本不敢轻易采取行动。否则,国际社会将会看到,日本所谓的“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承诺,只不过是空洞的口号,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帅化民的建议,实际上是用实际行动狠狠打击了日本所谓的“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论调。通过这一举动,中国可以明确表态:你们既然说“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那么现在就应该关注钓鱼岛的问题,而不是继续在台湾问题上挑事。 帅化民的建议不仅仅是在钓鱼岛问题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还间接促进了两岸合作的可能。事实上,钓鱼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大陆的坚定行动,也需要台湾的参与和支持。 台湾与大陆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共识,是维护中国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尊严的重要基础。通过两岸联合行动,能够形成更强大的合力,推动钓鱼岛主权的捍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