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总还有人把明星骂成“戏子”,一口一个“下九流”,好像自己站在了道德高地。但这话放在古代,说这话的普通人,恐怕连“嫌弃”的资格都没有。 古代戏班从来不是给老百姓准备的。寻常人家能解决温饱就不错,哪有闲钱请人唱戏?请戏班的都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甚至皇宫里的帝王将相。唐玄宗设梨园,养着专门的伶人;慈禧太后看戏,能让整个戏班在宫里连唱数月。对这些掌权者来说,戏子是用来消遣的,是军国大事之外的“闲情逸致”。既然不能治国安邦,自然就被归到“下九流” 这是权力阶层的定义,跟普通人没半毛钱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古代戏子的日子,比绝大多数老百姓滋润多了。他们吃的是权贵赏的饭,穿的是绫罗绸缎,虽然社会地位低,但收入远非种地的农民、摆摊的小贩能比。那些骂“下九流”的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戏班的排场,说白了,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就说后唐庄宗李存勖,这位皇帝堪称“戏迷天花板”,给自己取艺名“李天下”,天天跟伶人混在一起,甚至亲自登台唱戏。最后他丢了天下,不是因为唱戏本身有罪,而是因为他丢了帝王的本分,把军国大事抛在脑后,沉迷享乐。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唱戏”,而是“玩物丧志”,把主业和消遣搞反了。 到了现代,情况早就变了。科技让“唱戏”摆脱了地域限制,电影、电视剧、短视频能传到千家万户,戏子变成了明星,受众从少数权贵变成了亿万大众。这本质上是一场商业模式的革命: 古代戏班是“私人定制”,现代明星是“大众消费”。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就是一个完整的创业项目: 投资方出钱,明星、导演、剧组出力,最后靠观众的关注度变现。 既然是创业,就有风险。明星要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要承受全网的舆论压力,要面对项目失败的可能。能红起来的明星,就像创业成功的老板,赚大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那些籍籍无名、中途退场的,跟创业失败的人一样,没人会同情。普通人能接受创业者赚钱,为什么就不能接受明星赚钱? 再说了,现代明星的价值远不止“消遣”。好的演员能通过作品传递价值观,一部《觉醒年代》让年轻人读懂百年前的热血,一部《山海情》让观众看到脱贫的艰辛;优秀的明星还能带动产业链,一个顶流能养活无数剧组工作人员、广告公司、平台从业者。这跟古代只会唱曲的戏子,早就不是一回事了。 骂明星是“下九流”的人,要么是不懂历史,把古代的等级划分生搬硬套到今天;要么是心态失衡,见不得别人成功。古代的“下九流”是权力的偏见,今天的明星是市场的产物。你可以不喜欢某个明星,也可以批评他们的不良行为,但用“下九流”这种过时的标签一棍子打死,只能说明自己的认知还停留在几百年前。 说到底,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关键看是否创造价值。明星靠本事赚钱、传递正能量,就该被尊重;要是德不配位、偷税漏税,自然会被市场淘汰。与其骂骂咧咧,不如看清背后的逻辑 时代变了,老黄历该翻篇了。


用户17xxx01
叫艺术家叫不出口。不让叫戏子就叫优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