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从2026年4月起上调短期签证费用, 这一步的意思很直接:提高门槛,调客源结构,出境游的账要重算。 日本这波签证涨价,说白了就是被汹涌的人潮逼得没辙了,只能拿出 “价格筛子” 来给旅游市场做次 “减法”。 2024 年 3687 万外国游客的纪录刚破,2025 年前九个月就冲进来 3165 万,全年奔着 4000 万去,这数字堆得比东京银座的写字楼还高,其中中国游客拿着 524 万份签证占了七成多,妥妥的主力军。 可游客多了不是喜事变麻烦,京都清水寺这处 13 万平方米的世界遗产,节假日里挤得连落脚的地方都难找,本应静谧的木质回廊满是喧嚣,跟菜市场似的。 大阪心斋桥更夸张,药妆店门口排起长队,CPB 之类的热门护肤品得等一小时才能抢到,LV 店里全是中国游客,算着日元贬值的差价抢包,那架势跟打仗没两样。 更让当地人头疼的是 “观光公害” 这事儿,镰仓高校前站的铁路道口,游客为拍一张动漫同款照片直接占满车道,汽车堵得喇叭响成一片,附近医院贴了中文告示禁止游客用洗手间,照样有人视而不见。 京都祇园的花见小路上,游客追着艺伎拍照,明明到处是 “禁止拍照” 的告示,还可能面临 1 万日元罚款,可照样把街巷堵得水泄不通。就连大阪立扇町小学的学生,上下学都被陌生人拍照,警方只能专门贴告示警告。 当地居民的日常彻底被打乱,上班要等好几辆公交才能挤上去,公厕因为游客乱扔暖宝宝一周得疏通三五次,积雪里藏着饮料瓶和竹签,雪一化全露了馅,连大阪和京都之间的光之教堂都被逼得永久关闭,说是游客乱闯、扔垃圾逼得志愿者扛不住,邻里也怨声载道。 这时候涨价就成了日本政府的 “杀手锏”,而且一出手就是组合拳。要知道日本签证费从 1978 年就没动过,单次 3000 日元合 139 元人民币,多次 6000 日元才 277 元,比欧美便宜太多 —— 美国单次签 1350 元,英国 1180 元,申根国也得 741 元。 这次直接照着欧美标准涨,单次签可能涨近 9 倍,还不算离境税从 46 元涨到 139 元,京都 2026 年 3 月起住宿税最高能到每人每晚 462 元。 这明摆着就是给预算有限的游客设门槛,那些花几百块机票住青旅、只逛免费景点、在药妆店抢平价货的 “穷游党”,自然会掂量掂量这多出来的小一千块成本值不值。 日本真正想要的是 “高端游客”,这群人的消费力可不是盖的。2024 年中国游客人均消费 29 万日元,虽然里面有不少是购物的。 但多次签证的占比已经从 2019 年的 19.75% 冲到 2024 年的 48.41%,重复访日的游客超 40%,这些人不再扎堆热门景点,而是去屋久岛徒步、别府泡温泉,住星野集团的高端酒店,吃定制的怀石料理,甚至花 4000 日元包出租车游鸟取县的小众路线。 对比之下,有些短期游客停留三四天,除了买一堆便宜货啥也不消费,还占用大量公共资源,日本自然想把资源让给更能花钱的主儿。 毕竟 2024 年访日游客消费 8.1 万亿日元,中国游客占了 21.3%,而日本的目标是 2030 年消费额冲到 15 万亿日元,靠 “穷游党” 显然完不成这目标。 更关键的是,签证涨价的收入还能补 “过度旅游” 的窟窿,日本政府明确说新增收入要用来应对 “观光公害”。 比如加派人手维护景点、清理垃圾、疏导交通。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用价格筛掉低消费游客,减少环境和民生压力,同时吸引高消费游客拉抬收入,再用收入改善旅游环境,讨好高端客也安抚当地人。 说到底,这就是次精准的 “旅游升级”,只不过手段粗暴直接,用真金白银把游客分成了三六九等,毕竟对日本来说,与其被海量游客挤得鸡飞狗跳还赚不到多少钱,不如安安稳稳伺候好愿意花钱的主儿,既省心又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