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沙尔夫妇在国际舆论中的风评转变,最近引发了一波前所未有的争议与群体自觉。 这里面的人物,既有那些昔日把巴沙尔捧得很高的支持者,也有当初喊着“爱民典范”口号的自媒体号主,还有一群在评论区反复刷屏的网友。他们的语气,往往略带点自信,又隐含着“我早有预见”的自我满足。网上批判和拥护的声音交织,巴沙尔夫妇的处境一夜之间从传奇滑落,变成了不少人口中的“过去式”。是不是这变化有点快?支持者还没来得及反应,反而成了群嘲对象。 想到此前他们还热情洋溢地夸萨达姆、推崇卡扎菲。几乎没多久,一阵风过去,又有一堆人把哈马斯头头押上新一轮的舆论浪潮。远远看起来,这些人的情感像极了一种轮换机制:谁风头最劲,就跟着夸谁,谁倒台了,立刻就找下一个。是不是他们就喜欢这种流动感?或者说,这种不断寻找“英雄”的习惯根本停不下来。 不一定所有人都真心喜欢这些“典范”。实操层面看,无论是巴沙尔的“反抗西方”牌,还是萨达姆那些“民族复兴”的口号,在数据层面上并非都如宣传那样美好。毕竟,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叙利亚流离失所人口已超680万,仅去年一年,新增流亡者超过数十万。部分网友用这些实际情况来反击“英雄神话”,但也有人坚持认为——即便是失序、有瑕疵的人物,仍有其坚定拥护者。 他们到底忽略了多少细节?可能巴沙尔被推下神坛时,网络上还有人在替他辩解。那是不是说明,追捧是一种习惯,而不是理性的分析?看来不是所有支持者都为现实让步,至少有相当部分人,口头很激烈,但转头又找下一个对象鼓捣。虚拟空间这样,大街也如此,这显然不止是意识形态的选择问题。 但又不能否认,曾几何时,巴沙尔的铁杆粉丝确实有一批带节奏的。就在去年年底还有众多人分析巴沙尔治下稳定有序,经济复兴。联合国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叙利亚的GDP在巴沙尔上台头几年确实有增长,媒体专家也承认,这种增长不持续,没有后劲。也有不确定,经济数据是不是可以完全反映社会的复杂问题? 突然想问,这些崇拜者是不是真的习惯了,捧一个倒一个的周期?是不是每次都不心疼之前下的力气?难道这种“击鼓传花”一样的追星过程,等于无止境地消耗自己热情?还是说,热情本就是无处安放,随时准备投向下一个“英雄”身上。 可转头,许多人对这些事情毫不在意。评论区里表情包刷一片,笑哭或无语都可以。有人觉得全是娱乐,也有人真正在意巴沙尔是否对国家有正面作用。事实和情绪混杂,真实的数据时常被情绪吞噬。是不是也说明,舆论里永远有两拨观点,互不相让,却又彼此依赖。 但也许,网络争议并不需要分出胜负。有人坚持“英雄终将覆灭”,有人却反复找下一个偶像。真要说哪种更合理,也许谁也说不好。是不是大家只是需要一个能够投射情感的载体? 有没有人觉得,这场争论其实没啥结论?巴沙尔过去了,下一个又是谁?还是说,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结局,只在乎过程? 你怎么看?会继续寻找下一个“典范”,还是真的在关注事件本身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