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什么要让蒋介石当黄埔军校校长呢?孙中山让蒋介石当黄埔军校校长,根本上是多

未央秘史 2025-11-20 20:35:07

孙中山为什么要让蒋介石当黄埔军校校长呢?孙中山让蒋介石当黄埔军校校长,根本上是多年革命撞得头破血流后,不得不做的最优选择,既合情合理,又带着点时势造人的无奈。   早年间孙中山闹革命,走的都是 “借兵打仗” 的路子,辛亥革命靠新军起哄,结果刚把清朝推翻,袁世凯就凭着手里的北洋军抢走了总统宝座,让革命成了一场空。   后来搞二次革命讨袁,还是寄希望于各地军阀响应,可那些人要么按兵不动,要么见风使舵,最后讨袁军一败涂地,孙中山只能被迫流亡日本。   护法战争时更离谱,联合的西南军阀表面上喊着拥护共和,背地里却和北洋政府眉来眼去,截留军饷、消极避战,把孙中山的北伐计划搅得稀烂。   这十年里,革命党人前前后后发动了十几次起义,牺牲了无数仁人志士,可每次都因为没有自己能掌控的军队,要么功败垂成,要么被人摘了桃子,孙中山心里比谁都清楚,“无军无械” 就是革命最大的死穴。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建军校、选对人的,是 1922 年陈炯明的叛变。   陈炯明原本是孙中山一手提拔的爱将,手握粤军重兵,孙中山把广东作为革命根据地,对他寄予厚望。   可谁料到,陈炯明早就和北洋军阀暗中勾结,趁着孙中山筹划北伐的空档,突然在广州发动叛乱,叛军直接炮轰总统府,当时孙中山身边只有少量卫队,根本抵挡不住,只能仓促逃到永丰舰上避难。   当时海军部长温树德还被叛军收买,带着几艘主力战舰投靠了陈炯明,把孙中山的舰队困在珠江水面上,前有叛军炮台轰击,后无援军接应,处境凶险到了极点。   就在这生死关头,远在浙江老家祭奠母亲的蒋介石,接到孙中山的急电后,二话不说星夜兼程赶回广州,一到码头就冒着炮火登上永丰舰,寸步不离地守在孙中山身边,这一守就是四十多天。   白天要指挥舰队躲避炮火,晚上要筹划突围路线,还要安抚士兵情绪,蒋介石硬是凭着一股狠劲帮孙中山稳住了局面,最后安全转移到上海。   经此一役,孙中山彻底看清了谁才是真正忠于自己的人,蒋介石这份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忠诚,比任何花言巧语都管用。   而蒋介石能走进孙中山的视野,早年间陈其美的引荐功不可没。   陈其美是孙中山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同盟会的核心骨干,在江浙一带的革命党人中威望极高,当年就是他在日本把蒋介石领进了同盟会,还带着他参加光复浙江的战役,手把手教他带兵打仗。   更关键的是,陈其美和蒋介石不仅是师徒,还结拜成了异姓兄弟,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悬赏捉拿革命党人,陈其美明知处境危险,还特意把蒋介石推荐给孙中山,说 “您如何寄希望于我,便如何寄希望于蒋介石”。   后来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孙中山悲痛万分,对他推荐的蒋介石自然多了一份特殊的关照和信任。   而且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振武学校,学的就是军事,还在日本陆军联队当过士官候补生,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比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政客强得多。   之前孙中山也让他在粤军里担任过作战科主任、支队司令,虽然因为受到排挤几次辞职,但也积累了实际的军事指挥经验,对于办军校、练新兵来说,这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人,在当时的革命党里并不多见。   当时的局势也容不得孙中山挑三拣四,革命党内部要么是文人墨客,要么是投机分子,真正能打仗、敢打仗又忠心耿耿的人屈指可数。   那些老牌军阀自然靠不住,之前的教训已经够深刻;党内的一些元老要么思想保守,要么缺乏军事素养,根本撑不起办军校的担子。   而蒋介石刚好踩中了所有关键点:对孙中山绝对忠诚,这是底线;有留日的军事背景和实战经验,能教出能打仗的学生;还有陈其美这层特殊关系,让孙中山对他放心。   蒋介石当时迫切想往上走,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军校建设中,这对于急需建立党军的孙中山来说,简直是瞌睡来了送枕头。   后来黄埔军校建成后,果然没让人失望,短短几年就培养出了上千名军事人才,国共两党的许多名将都出自这里,国民革命军也正是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组建起来的,后来的东征、北伐能势如破竹,离不开黄埔军校打下的基础。   说到底,孙中山选蒋介石当校长,不是凭空决定的,而是多年失败教训后的清醒选择,是忠诚、能力、信任和时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后来历史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但在当时,这确实是让革命走出困境的最佳路径。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