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俘虏交换后,200多名战士终于回到祖国。他们刚刚跨过边境线,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却突然命令:连长和指导员立刻送上军事法庭,其他人全部就地转业,回家。 1979年的夏天,中越边境的友谊关零公里处,这是双方交换战俘的现场,数百名身穿特制服装的归国人员,正一步步迈过那道无形的红线。 这群因为战争流落异国、受尽非人折磨的年轻面孔,此时正像失散的孩子扑向母亲怀抱一样痛哭流涕,然而,远在后方指挥部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得知那一串长长的归国名单时,脸上却没有丝毫喜色。 此时此刻,一份如同惊雷般的电令已经拍到了前线:所有归国的普通战士,全部原地办理复员手续,立即遣返原籍;而名单上的几位连级干部——包括连长和指导员,一下车就戴上手铐,送交军事法庭! 几个月前,在撤军时,按照原本的战略部署,作战任务已经接近尾声,大部队正陆续班师回朝。 本来作为乙级部队的50军150师,是一再请战才争取到了这最后的出境机会,目的是掩护友军撤退。 可谁也没想到,驻扎在448团的工作组,由好几位副军职领导坐镇,他们在看到前期并没有遇到强敌后,心里那根弦松了,这几位领导不仅盲目乐观,甚至在撤退路线上做了个致命的决定:放着宽阔安全的大路不走,偏要大部队去钻山沟、走小路。 448团的一营、八连等单位,就这样一头撞进了班英附近云雾缭绕的群山死地,当那两百多名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走进幽深峡谷时,周围山头上早已是枪炮齐鸣,天罗地网瞬间落下。 一边是血性男儿的誓死不屈,面对越军的铁桶合围,副连长王立新没有半句废话,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投降。 在最后的时刻,这位汉子甚至亲手击毙了动摇军心试图劝降的叛徒,带着身边仅剩的一排战士发起了反冲锋,直到最后除了两名无法动弹的重伤员,其余人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证明了什么是“死战不退”。 而另一边,以8连指导员冯增敏和连长李和平为首的指挥层,在尚未弹尽粮绝、部队仍有建制的情况下,并没有组织像样的突围,也没有选择利用夜色死战,而是为了“保全生命”,带着大部分人放下了手中的钢枪。 战俘营的日子不仅是对肉体的摧残,更是对灵魂的拷问,越方完全无视国际公约,克扣水粮是家常便饭,酷刑逼供更是轮番上阵。 经过数月的艰难拉锯,当交接仪式终于在友谊关举行时,越方甚至还耍心眼挂出挑衅标语,最后在我方代表的雷霆怒火下才灰溜溜撤走。 之后,所有的普通士兵被安排“就地转业”,他们脱下军装,并没有背负罪名,而是由地方政府妥善安置。 对于连长和指导员,手里握着指挥权,背着几百个家庭的希望,却在关键时刻贪生怕死,带着成建制的部队投降,这在任何国家的军队中都是不可饶恕的重罪。 这些干部一下车就被军事法庭带走,最终被判处了有期徒刑,虽然考虑到他们在战俘营期间并未彻底叛变投敌、且有保护部下的行为,最终还是得到了相对宽大处理,没有处以极刑,但他们的军旅生涯彻底钉在了耻辱柱上。 不仅如此,这把火也烧到了更高层,因为此次重大失利,历史悠久的50军后来被撤销了番号,当初那个为了“捞战绩”而瞎指挥的驻师工作组也遭到了清算:副军长关豁明被撤职,另一位副军长降职,相关的副政委也背上了党内警告处分。 信源:文史综合网 让许世友震怒的奇耻大辱,对越战争448团投降事件到底有何隐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