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给德国面子   11月19日,意大利《共和报》报道,意大利最高法院裁定,将涉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22 19:44:33

也算给德国面子   11月19日,意大利《共和报》报道,意大利最高法院裁定,将涉嫌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乌克兰公民谢尔盖·库兹涅佐夫引渡至德国。   “北溪1号”与“北溪2号”两条平行管道,是俄罗斯经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的能源大动脉。   “北溪1号”自2011年投入使用以来,每年能为德国及西欧国家输送近600亿立方米天然气,2021年峰值更是达到592亿立方米,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均依赖它保障能源供应。   “北溪2号”虽因美国反对未获得运营许可,但2021年就已完成建设并注入天然气,同样具备每年550亿立方米的输气能力。   对德国而言,这两条管道不只是简单的能源供应线,更是工业生产的生命线与民生供暖的保障网——此前欧盟45%的进口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德国正是其中最大的受益国。   2022年9月26日当天的几声巨响,彻底终结了这份能源安稳。瑞典测量站在管道泄漏水域探测到两次强烈水下爆炸,第一次强度相当于1.8级地震,第二次更提升至2.3级。   随后丹麦与瑞典陆续发现四处泄漏点,最大泄漏点的海面气泡范围直径达900米。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当天便明确表态,这并非意外事故,而是蓄意破坏行为。   北溪管道公司后续勘察显示,事故现场海底形成了3至5米深的爆炸环形坑,管道被完全损毁,碎片散落半径达250米,修复难度极大,最终被宣布可能永久报废。   德国工业立刻陷入被动,能源价格暴涨,高耗能企业纷纷减产或停产,普通民众的供暖费用翻了数倍,这份损失与疼痛,德国至今铭记在心。   库兹涅佐夫能被引渡,背后牵扯的调查线索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早在2024年8月,德国就已锁定此人,当时他在意大利被捕,德国随即提出引渡请求。   此人绝非普通参与者,调查显示他是这起破坏行动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整个袭击团队共7人,除他作为组织者外,还包括四名潜水员、一名爆炸物专家和一名船长,全员均为乌克兰籍。   这些人持真实乌克兰护照却使用假名,经波兰入境德国,在罗斯托克码头租用一艘名为“仙女座”的休闲游艇,携带高爆炸药与定时装置完成了破坏行动。   更关键的是,部分船员与乌克兰情报部门、军方存在明确关联,尽管尚未证实这是国家层面的行动,但这条线索已足够引人关注。   说意大利这波引渡操作是给足德国面子,一点都不夸张。其实早在今年9月,博洛尼亚上诉法院就已批准引渡,但辩方以程序存在瑕疵为由上诉至最高法院,引渡程序一度中止。   经过两个月的拉锯,意大利最高法院最终作出同意引渡的裁定,这背后必然少不了德意两国的司法协作与沟通。德国作为管道的核心受益国和调查主导方,从事件发生后就始终没有松劲。   2024年2月,瑞典、丹麦相继宣布结束调查,理由不是缺乏管辖权就是不愿深入追究,唯有德国始终紧盯不放,6月发出第一份逮捕令,8月又在波兰抓获库兹涅佐夫的同伙沃洛迪米尔。   意大利选择将这名关键嫌疑人引渡给德国,既是认可德国在调查中的核心地位,也相当于帮德国彻底打开了这起悬案的突破口。   俄罗斯得知这一消息后,态度格外直接。俄外交部早已多次呼吁开展国际调查,2023年3月提交的安理会决议草案,仅获得中俄巴三国赞成而未通过。   今年8月德国抓获库兹涅佐夫后,俄罗斯随即向德国提出参与调查的请求,结果遭到拒绝。此次引渡消息传出后,俄罗斯再次发声,呼吁德国确保调查公正透明,并允许俄方参与其中。   毕竟管道是俄罗斯的重要资产,被炸后不仅造成巨额损失,能源出口路线也被掐断关键一环,俄罗斯比任何国家都更想查清真相。   但德国、丹麦、瑞典从一开始就将俄罗斯排除在联合调查之外,瑞典甚至以安全为由拒绝分享调查结果,这种排他性调查本身就显得不太正常。   按常理,本国公民被指认为重大破坏事件主谋,还要被引渡到德国受审,乌克兰官方至少应作出回应。但直至目前,乌克兰政府未发表任何正式声明,国内媒体对这事的报道也十分简略。   明眼人都能看透其中的门道:一旦库兹涅佐夫在德国审讯中供出与乌克兰情报部门的关联,乌克兰的国际形象会彻底崩塌。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