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进口中国设备,我们真得停电了!”   大批电厂岌岌可危,印度要求中方出口电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22 18:44:34

“再不进口中国设备,我们真得停电了!”   大批电厂岌岌可危,印度要求中方出口电力设备:欧美多国沉默了!   印度私营煤电生产商近期集体向莫迪政府发出联名诉求,字里行间满是焦灼情绪,核心诉求十分明确:若要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必须放宽中国设备进口限制,这是当前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番诉求绝非空穴来风,印度大批电厂正处于运行风险加剧的状态。不少电厂的核心设备已临近使用年限,故障发生频率持续上升,而新规划的煤电项目又因设备供应问题停滞,无法按计划投产。   印度电力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有22吉瓦的私营煤电项目因设备短缺被搁置,该规模占全国当前煤电装机容量的10%,缺口规模已到无法忽视的地步。   此事的根源,绕不开莫迪政府2021年推出的“印度制造”计划。当时该政策强制要求煤电生产商优先采用本土设备,政策初衷是扶持本土制造业发展。   但印度本土供应商实际无力承接这一需求,印度电力生产商协会在诉求信中直言不讳,称到2030年前,本土企业无法以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价格按时交付设备,更不用说承担高容量新发电厂的建设任务——过去十年间,本土供应商从未独立完成过同类项目。   印度企业对当前局势有着清晰认知,中国设备是唯一能缓解危机的选择。消息人士向路透社透露,从中国进口设备是现阶段的唯一可行路径,且能使采购成本降低一半。   当前印度每兆瓦煤电项目建设成本约为1.3亿至1.4亿卢比,采用中国设备后,成本可降至6000万至7000万卢比,这样的成本优势对资金周转紧张的印度电力企业而言,具备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更关键的是,印度电力系统已对中国设备形成深度依赖。2021年“印度制造”政策实施前,印度新建的大批电厂均采用中国设备,目前印度现有煤炭发电装机容量中,48至50吉瓦的产能依赖中国设备运行,这些设备长期保持稳定运行状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本土设备要么性能未达标准,要么交付周期远超合理范围,两者的差距使选择方向十分明确。   印度曾经历过大规模电力崩溃的危机。2012年夏季发生的特大停电事件至今仍让不少人记忆犹新,当时超过6亿人口受到供电中断影响。   德里的交通信号灯全部熄灭,街头汽车通行秩序混乱,鸣笛声持续不断;矿井深处的矿工被困在黑暗巷道中,只能依靠手机屏幕微光相互支撑;医院也未能幸免,部分公立医院的备用发电机燃料耗尽,正在进行的手术被迫中止,医护人员只能借助手机手电筒维持基本操作。   那场危机彻底暴露了印度能源体系的脆弱性,核心问题在于电力传输设施与设备性能无法匹配实际需求。   当时印度全国输电线路的最高电压不超过400千伏,该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层级,无法承载经济发展带来的用电负荷激增。   更严重的是,印度电网虽实现“全面联网”,却缺乏配套的防护与调度机制,单个区域的线路故障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蔓延至半个国家的电网系统。   印度并非没有尝试过自主解决设备问题,但本土制造业的短板极为突出。印度规划到2035年将煤炭发电装机容量提升97吉瓦,这一目标规模庞大,而本土供应商连基础产能都无法满足,技术突破更无从谈起。   有印度工程师表示,本土企业甚至无法自主生产中小型发电机的核心部件,面对特高压输电这类高端技术领域,更是完全没有涉足能力。   反观中国,早已凭借特高压技术破解了类似的能源分布难题。中国东中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企业集中,用电需求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而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80%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特高压技术成为打通这种供需错配的“能源主动脉”。   2010年,四川水电站的清洁能源就通过特高压线路跨越2000多公里输送至上海,当前2000公里的电力传输耗时仅0.007秒,新疆的电力可在瞬间输送至河南地区。   中国特高压技术不仅性能卓越,更已成为全球通用标准。目前全球范围内,任何国家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都需要向中国采购设备并借鉴技术方案。   美国相关领域专家曾坦言,当前全球电力系统领域,中国标准的影响力已无处不在,这一评价源于中国特高压技术的实质性领先地位。   印度企业已对相关成本进行过核算,若坚持不采用中国设备,后续损失将进一步扩大。   除项目建设成本翻倍外,停滞的电厂项目无法投产,限电问题会导致损失呈几何级数增长。   印度经济学家测算数据显示,若设备问题再拖延半年,限电给制造业造成的损失将超过200亿美元,该数值是从中国采购设备总投入的10倍以上,这种成本失衡的局面让各方都能清晰判断利弊。

0 阅读:162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