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消息! 11月21日,美国向乌克兰发出强硬信号:如果乌方不在11月27日前签署美国提出的结束俄乌冲突的“28点和平计划”,美国将停止对乌克兰的武器供应和情报共享,这项计划由特朗普政府起草,要求乌克兰在领土和军事上做出重大让步,以换取美国的安全保障。 虽然完整文本尚未公开,但综合各方信息,这份计划的核心内容已浮出水面,在领土问题上,它很可能要求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并放弃对顿巴斯地区部分领土的主权诉求, 以当前实际控制线为界“冻结冲突”。 在军事层面,方案可能规定乌克兰承诺永不加入北约,接受“中立化”地位,并限制军队规模。 说白了,这就是要乌克兰用领土和主权换安全,如果接受,意味着乌克兰自2014年以来,特别是2022年全面抗战所追求的“恢复1991年边界”战略目标将彻底落空。 这份计划的流出,清晰反映了美国政治生态的变化,随着2024年大选临近,共和党内的“美国优先”思潮重新得势。 面对已超过750亿美元的对乌援助,美国国内的“乌克兰疲劳症”日益明显,特朗普团队多次放话,若能重返白宫,将在“24小时内”结束这场战争。 可以说,这个“28点计划”就是特朗普团队的一次政策试水,其核心逻辑很现实:美国不愿无限制地投入资源打一场看不到尽头的代理人战争。 现在,压力全部给到了乌克兰这边。 如果泽连斯基政府签署这份协议,他在国内很可能被视作“丧权辱国”的罪人,想想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那些毁家纾难的民众,这样的让步在政治上几乎等同于自杀。 但如果拒绝呢?现实同样残酷,没有美国的武器支援和情报共享,乌军的作战能力将急剧下降,前线的炮弹库存已经告急,精确制导武器捉襟见肘,失去美国的支持,这场仗恐怕很难坚持下去。 这件事的影响早已超出俄乌冲突本身,美国的这一举动,实际上向所有盟友发出了一个警示:安全保障会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动而动摇, 这不仅让乌克兰寒心,也让远在东亚、依赖美国安全承诺的盟友不得不重新思考:把国家安全完全寄托于他国,是否还靠得住? 目前,基辅的回应相当谨慎,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显然正在进行艰难的内部评估和外交周旋,11月27日的期限一天天逼近,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围绕“28点计划”的博弈都已经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国际政治中,小国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 乌克兰的这个冬天,注定格外漫长而寒冷,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每一克的重量都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场“最后通牒”风波,本质上考验的是各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能力。 对美国来说,从无限投入转向务实止损,反映了其国内政治的现实需求,但对一个正在战场上流血的国家发出“要么屈服,要么断供”的信号,无论从道义还是战略信誉上看,都显得相当残酷。 对乌克兰而言,这确实是个两难选题,但或许,事情未必只有“全盘接受”或“彻底拒绝”两个极端,聪明的做法可能是: 争取时间,与欧洲盟友紧密沟通,争取更多支持,增强对美谈判的筹码。 将这份计划作为谈判起点而非最终方案,在安全保障的具体条款、过渡安排等细节上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同时做好最坏打算,探索多元化的外交和安全保障途径。 这场危机也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在国际政治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国家安全寄托在单一外部力量上,建立均衡的外交关系,提升自身的韧性和实力,才是应对风云变幻的硬道理。 无论如何,俄乌冲突已经永久改变了欧洲的安全格局,而这次“最后通牒”事件,很可能成为这场冲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