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未雨绸缪的战略考量,但只要稍微拆解日本后勤补给体系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这种“准备扎实”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先天障碍。 长期对抗拼的从来不是一时的武器先进度,而是持续不断的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这恰恰戳中了日本作为岛国最核心的短板。 日本本土几乎没有能支撑现代战争的关键资源,从能源到矿产再到粮食,每一样都高度依赖进口,这种依赖性在和平时期尚且要看国际市场脸色,真到了长期对抗的战时状态,简直就是把命脉拱手让人。 先说说能源这块现代战争的“血液”,日本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常年维持在99%以上,本土连一口原油井都没有。 这些石油绝大部分要从中东地区运输过来,需要横跨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再进入太平洋,整条航线长达上万公里,沿途要经过多个地缘政治敏感区域。 就算日本提前储备了一些石油,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标准,日本的石油储备量大概能维持150天左右,但这只是和平时期的消耗水平。 一旦进入长期对抗,军事装备的燃油消耗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战斗机、军舰、坦克每天的耗油量都是天文数字,150天的储备量撑不了几个月就会见底。 更麻烦的是能源运输线的安全问题,日本自卫队虽然有一定的海上护航能力,但面对大规模、长时间的运输保障,这点力量根本不够看。且不说对手是否会主动切断其运输线,光是长期对抗中必然出现的海上封锁态势,就足以让日本的能源进口渠道陷入瘫痪。 能源之外,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工业原材料更是日本的软肋。制造坦克装甲需要的铁矿石、生产导弹雷达需要的稀土、打造军舰船体需要的特种钢材,日本的进口依赖度都超过90%。 尤其是稀土,这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资源,17种稀土元素中的重稀土几乎全靠中国供应。 这些年日本一直在搞所谓的“资源外交”,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比如和澳大利亚合作开发稀土矿山,和印度签订矿产供应协议,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山产能有限,加工技术也不如中国成熟,生产出的重稀土不仅价格比中国高30%以上,产量也只能满足日本需求的30%左右。 没有稳定的工业原材料供应,日本的军工生产很快就会陷入停滞。现代武器装备的生产不是简单的组装,而是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从原材料开采到零部件加工再到总装测试,任何一个环节断档,都会导致整个生产体系瘫痪。 日本的军工企业虽然技术先进,但在原材料供应上完全受制于人,长期对抗下根本无法维持持续生产。 粮食安全更是长期对抗中不能忽视的底线,民以食为天,军队要是连饭都吃不上,再先进的武器也没用。 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只有38%,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粮食都要靠进口,其中大米作为主食,自给率虽然能达到90%左右,但这是在和平时期的情况下。 2025年初日本出现的米店倒闭潮已经敲响了警钟,由于米农高龄化导致产量下降,加上进口大米的运输和储存成本上升,很多中小型米店因为拿不到稳定货源而被迫关门。日本政府不得不分两次释放了21万吨储备大米,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一旦进入长期对抗,海上运输线被切断,进口粮食进不来,仅靠国内38%的自给率和有限的储备粮,根本撑不了多久。就算实行严格的粮食配给制度,按照日本1.25亿人口计算,现有的粮食储备最多只能维持半年左右,之后必然会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进而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和民众的士气。 日本的后勤补给体系还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战略储备的分散和脆弱。日本的石油储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十几个储备基地,这些基地大多靠近港口,容易成为攻击目标。粮食储备库也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周边,一旦这些区域受到影响,储备粮的调运和分发都会出现大问题。 而且日本的运输体系也存在明显短板,国内的铁路和公路运输虽然发达,但在战时状态下,很容易受到破坏。海上运输更是依赖外国商船,日本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规模有限,长期对抗中不仅要承担军事运输任务,还要保障民用物资供应,根本分身乏术。 反观中国,无论是能源、粮食还是工业原材料,都有稳定的国内供应和多元化的进口渠道。中国的石油自给率虽然不算高,但通过与俄罗斯、中亚等国的能源合作,建立了多条陆路输油管道,避免了单一依赖海上运输线的风险。粮食自给率超过95%,基本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