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演员孙桂田花 2.6 万在北京故宫旁买了一个四合院,后来她又陆陆续续买了几套房,没想到,年老后,这些房子成了她痛苦的根源,80 岁的她仍无法安享晚年。 在北京的影视圈里,八十多岁的孙桂田是个闲不住的“国民姥姥”。 镜头前,她总是挂着那副慈眉善目、乐乐呵呵的招牌表情,就像她在《家有儿女》里演的那个说话敞亮的老人家一样。 可一旦导演喊了“卡”,热闹散去,这位老戏骨却迟迟不愿回家。 旁人只当她是老当益壮、热爱艺术,殊不知对于孙桂田来说,把自己塞进一个个陌生的角色里,在剧组里哪怕多待一分钟,都能暂时忘却现实中那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家。 这种逃避显得格外讽刺,因为那个让她不愿面对的“家”,正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顶级财富象征——一座紧邻故宫、市值数亿的四合院。 把时针拨回四十多年前,这套如今惹来无尽祸端的宅子,却是孙桂田咬碎牙关拼命想要抓住的唯一稻草。 孙桂田的出身并不差,父亲曾是做布匹生意的富商,但命运弄人,她两岁丧母、十岁丧父,原本富足的家境迅速败落。 十六岁那年,为了讨生活,她甚至远赴北大荒,后来虽然进了京剧团,又接连遭遇两段失败的婚姻,最终只能独自拉扯着三个孩子回到北京。 那时的日子过得狼狈不堪,一家四口挤在随时会被房东赶人的出租屋里,动荡与贫穷像鞭子一样抽着她往前跑。 作为北京最早一批倒腾贺卡的个体户,她一分一厘地从牙缝里攒钱。1980年,她做出了一个近乎孤注一掷的决定:掏空所有积蓄,凑了2.6万元买下了这套就在故宫墙根底下的院子。 在那个“万元户”都稀罕的年代,这笔钱无疑是天文数字,但孙桂田心里踏实——孩子们终于不用再像浮萍一样四处漂泊了,这是她用半条命给儿女们撑起的安全屋。 这套院子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当了家族的福地。它不仅承载了母慈子孝的温情时光,更意外成了孙桂田事业的跳板。 1997年,住在附近的邻居傅彪带着冯小刚来取景拍《甲方乙方》,孙桂田身上那股子地道的烟火气被导演相中,客串了个“二舅妈”。 这一脚踏进演艺圈,路越走越宽,到了2008年那会儿,随着北京房价的一路狂飙,再加上她陆续添置的几套房产,原本为求生存积攒的砖瓦,身价已暴涨至五六个亿。 可谁能想到,穷困潦倒时能抱团取暖的一家人,在泼天的富贵面前,关系却脆得像张纸。 为了让孩子们都有个好前程,孙桂田觉得自己一碗水已经端得足够平了。大儿子结婚,她大手一挥送了一套三居室;大女儿出嫁,她不仅陪送了房产,还额外搭进去一个店面。 在她朴素的价值观里,既然一直在这个老院子里和小女儿生活,且小女儿在床前尽孝最多、性子最温顺,那么百年之后把这套自住的四合院留给老幺,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但这笔账,在大儿子和大女儿心里算成了另一副模样。巨大的利益诱惑让亲情彻底变了味,曾经由孙桂田亲手搭建的“避风港”,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大儿子觉得自己是家中长子理应多得,不仅天天上门吵闹,甚至放狠话要将亲生母亲告上法庭;大女儿则更是决绝,一旦听说院子没自己的份,当场翻脸。 最让孙桂田寒心的是,有一次她在街头偶遇大女儿,原本满心欢喜地想打个招呼,对方却冷冷地扭过头去,装作根本不认识这个生养她的母亲。 这场关于金钱的闹剧,甚至没能被死亡画上休止符。 后来大儿子被查出患有癌症,孙桂田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剧痛,而在儿子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母子俩的对话依然没能绕开房产的纠葛。 直到2017年儿子带着怨气离世,那个无论如何都解不开的心结,成了扎在孙桂田心头最深的一根刺。 为了平息争端,孙桂田想尽了办法,她改遗嘱、立规矩,声称谁孝顺谁就多分,甚至绝望到动过“把院子捐给国家”的念头,以此来切断孩子们争抢的根源。 但这句气话一出,反而招致了更激烈的指责,孩子们骂她不顾念骨肉亲情。 如今,这座空旷的大宅子里,只剩下她和小女儿相依为命。 孙桂田时常感叹,自己拼了一辈子,从没娘的苦孩子奋斗成亿万富翁,自以为是这个家族最大的功臣,结果到头来却成了导致家庭分崩离析的“罪人”。 她总是忍不住回想,如果当初没那个心气儿买下这院子,如果家里还是像以前那样紧巴巴地过日子,三个孩子是不是还能在一张桌子上热热乎乎地吃饭?可人生没有如果,在这场财富与亲情的博弈里,她赢了身家,却输得一败涂地。 对现在的孙桂田来说,只有躲进戏里别人的故事中,才能暂时听不见那座黄金屋里传来的破碎声响。 信息来源:网易——孙桂田花26000元,买下故宫旁边的四合院,30年后却成了她的噩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