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英国老头,研究了咱们三十年,最后扔出来一句话,直接把西方人给干懵了。他说,你们都搞错了,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一句话,捅破了窗户纸。 这个英国老头就是马丁·雅克,搁西方学界里,算是研究中国的“老炮儿”了,前前后后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北京的胡同到广州的骑楼,从“一带一路”的中欧班列到孔子学院的课堂,他都蹲点看过。 也正是因为看得深,他才敢抛出那句惊掉西方人大牙的话——咱们中国,从来不是西方意义上那种“民族国家”,而是裹着国家外衣的文明体。 就像欧洲,以前是领主分封,后来才慢慢拆分成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各自的文化根脉其实是后来慢慢强化的。可中国不一样,咱们的文明根脉从来就没断过,国家更像是这个文明的“载体”,而不是反过来文明依附于国家。 最直观的证据就是文字。你见过哪个国家的文字,能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一路演变到今天的简体字,还能让普通中学生拿起甲骨文拓片,认出“日”“月”“山”这些字? 西方的拉丁文,现在也就教堂和学者能用,英语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比,都快成两种语言了。 咱们不一样,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时候,就把文明的“骨架”给立住了。不管你是客家人,还是东北人,说话口音差十万八千里,但写出来的字是一样的,心里的想法能通过文字串到一块儿。 中国也不是没经历过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五代十国,乱的时候比统一的时候还长。可不管分裂多久,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要统一”的劲儿。 诸葛亮北伐喊着“兴复汉室”,岳飞抗金想着“还我河山”,就连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比如元朝、清朝,最后也得学着用汉字、尊孔孟、开科举。为啥?因为他们明白,不融入这个文明,就坐不稳江山。 反观欧洲,罗马帝国分裂后,就再也没真正统一过,哪怕拿破仑、希特勒再能打,也没能把欧洲捏成一个整体。 马丁·雅克看明白的,正是这种“文明的韧性”。这些年中文在全球越来越火,孔子学院开遍世界,不是咱们逼着人家学,是人家发现,要跟中国打交道,就得懂中国的文明逻辑。 西方以前总说“中文难学”,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花功夫,因为他们慢慢明白,中文里藏着中国的思维方式——“仁”是待人之道,“信”是处世之本,这些不是国家强制推行的规则,是文明传了几千年的共识。 疫情的时候,全国人民一条心,武汉有难,各地医疗队连夜驰援,口罩厂24小时开工,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也不是凭空来的,是文明里“守望相助”的基因在发挥作用。 所以马丁·雅克的那句话,不是说中国不是国家,而是说中国的内核是文明,国家只是这个文明的“壳”。这个壳可能会有破损、有修补,但里面的文明内核,三千年没变过。 说白了,要懂中国,先得懂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不是看GDP增长了多少,军舰造了多少,而是看咱们为啥重视“孝”,为啥讲究“家国情怀”,为啥总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藏在骨子里的东西,才是中国的根。 马丁·雅克用三十年时间捅破的这层窗户纸,其实是在告诉西方人:别再用你们的逻辑猜中国了,先沉下心来,看看这个文明到底是什么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