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美国海关私吞了中国女人行李箱里面的6800美金,她却开心地笑了,谁也想不到,海关这一举动,让美国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这女人可不是一般人,她叫林兰英,一位即将改变中国科技版图的顶尖科学家。 那年年底,在北京西郊的实验室,林兰英带着刚从大学毕业的几名学生,将一台半人高的自制“拉晶炉”组装完毕。 炉子是从一堆报废材料里拼凑的,炉丝是用民用电炉拆的,温控系统全靠手动调节。实验室里没有净化设备,甚至连一套完整的保护气体管道都没有。 林兰英没说一句困难,只盯着炉腔里的那根细细的晶棒。十几个小时过去,一根接近完整的锗单晶被拉制出来,中国半导体材料的零突破就这样被定格。 林兰英脑子里的图纸,是她在美国喜万年公司多年实操经验积累下来的工艺。 那家全球晶体材料巨头当时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林兰英是极少数华人技术核心,熟练掌握单晶生长工艺、设备结构与纯度控制。她没有偷也没有抄,而是凭记忆重建了关键参数,用最“土”的办法复制出西方高端技术的雏形。 两年后,也就是1959年,中国第一根硅单晶被成功拉出。林兰英在实验记录上写下几行字:“尺寸可控,结构完整,缺陷密度合格。” 她没多说,转身就开始设计下一代设备。 1961年,她提出使用开门式炉体结构来提高热场稳定性。这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设计,很多人担心开门结构会影响密封。 林兰英一项项重新验证热流图,绘制新的内壁构型,调整炉膛尺寸。到年底,中国第一台开门式硅单晶炉投产使用,随后推广至航天、兵工电子制造厂,打破了国外设备依赖。 1962年,在全国高纯硅制备协作会上,林兰英展示了自己拉出的第一批“无位错硅单晶”。现场专家用光学仪器检验后表示,“样品已具备制备集成电路基础条件”。 那一年,她的技术报告被列入国防科委通报材料,为一项机载制导系统核心芯片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持。 她几乎不休息。1987年,国家返回式卫星任务启动空间晶体实验,林兰英提出在轨环境下开展砷化镓生长实验。 这一提案起初遭到质疑,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何坚持要做这个项目。 实验结束后,返回仓里取出的晶体被立即送往半导体研究所,检测数据显示,晶体中杂质分布极为均匀,光电转换效率创下新纪录。那份测试数据,被写进了航天材料科研年鉴。 她不爱讲话,也不喜应酬,哪怕晚年得了重大奖,也只是把奖金全数捐给青年科研人员。 美国海关那一次没收的,是6800美元;林兰英带回的,是中国材料工程系统几十年的先发优势。她的每一项成果,都可以查到档案编号、实验记录、参与名单。 她没有神秘传奇,只有一锤一锤敲出来的真实成果。她走后,她带回的“籽晶”早已开枝散叶,变成一代代科研人手里的接力棒。
